很少有一个公司的上市进程对资本市场产生如此大的联动作用。从提交上市申请开始,到预披露更新,再到成功上市,华大基因的上市进展牵动人心,更影响股价。明天是华大基因的上市日期,今天荣之联、中源协和涨停,达安基因、\*ST天仪等也大幅上涨。
华大基因作为基因界的龙头,进军资本市场是近几年的事情。更早前,它其实是在科技界先火起来了。甚至可以说,这个逻辑是:华大基因等机构因为在科技上的成就,引发了社会对公司的关注,进而将这种关注扩大到基因行业,包括资本市场。于是有了更多的资金来推动基因行业的发展。
基因界的“黄埔军校”
还记得9年前,我的第一次对科技类报道的采访对象,正是华大基因。当时分派任务的领导说,这是一个在《Science》《Nature》等世界顶级的科学杂志上以“打”为计量单位发文章的“大牛”,好好了解下他们做了什么,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多科研成果。
可是当我坐了1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摇晃到大脑有些发胀,终于站在了盐田区北山路的一幢小楼面前,看到进进出出的都是一张张稚嫩而年轻的脸,感觉颇有些恍惚:这真的是那个享誉中外的、外界称为世界一流的顶级科研机构?
当然,我并没有走错,那些通过基因测序的方式让人类世界了解世界更多一点点的重大成果,确实是那些来去匆忙的年轻人在主导。在外界很多人都不知道基因测序是什么的时候,华大基因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独特的、灵活的人才培养体制。它比高校的科研机制灵活、有生命力,而且在用人、培养人上不拘一格。
记得我曾经采访过华大基因在《自然·生物技术》发文年纪最小的作者,是一名大二的学生,名叫金鑫。多年后,在一次论坛上见到金鑫,已成为华大基因研发中心的副总监,代表华大基因发布了一个重要的指数。我还曾经与华大基因最年轻的学术带头人李英睿当面交谈。那时他才25岁,留着板寸头,穿着大学生的球衣接受采访,在镜头面前对基因技术侃侃而谈。如今李英睿出来创立了碳云智能,成为众多风投追捧的对象。
事实上,在生物行业响当当的人,很多都是从华大走出来的。无论华大基因在行业中背负多少争议,但没有人怀疑,它是基因界的“黄埔军校”。
要让人类活到120岁的“掌门人”汪建
这其中与它的掌门人,也就是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的能量不无关系。据华大基因的员工讲,其实华大基因的员工待遇并不高,但是很多人愿意留下来认真工作。其中,汪建的个人魅力以及对于基因行业发展的狂热,成为员工勤奋工作的动力。
在媒体上,无论多么重大的场合,汪建的一身休闲装总是令严肃的场合增添了活泼的气氛。汪建也经常放出一些豪言,比如,要让人类活到120岁。他甚至自己做了个墓碑,放着一张他的黑色照片,上面写着:汪建(1954-2074)。
他被很多人说“狂妄”,我也亲眼见过他毫不客气地当场批评媒体:你提问之前能不能做点功课?然后仰头拒绝了该记者的提问。他和华大基因一样,一路走来,既霸气十足,又饱受争议。
但我一直记得那个夏天,当我跟随一位市长去华大基因调研。他向当时的市长介绍华大基因,或许是紧张,PPT一直放不出来,他对市长的汇报颇有些语无伦次。最后市长嫌他的汇报太长,直接打断他的话说:你讲的太啰嗦了,简单一句话总结,你想什么支持?
这次的跟访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想想,这场调研会上,他展示了一个科学家本真的一面——汇报时不会“讨巧”,但在科研方面执着甚至偏执。
而彼时的华大基因来深圳不久,其实并未完全站稳脚跟。加上在国家政策层面,华大基因的很多研究成果和应用并未获得国家的政策批准,一些城市的产前诊断服务甚至被界定为“违规”。根源上,是基因行业在社会上的普及率很低。社会对基因行业看不懂,对华大基因也看不懂,不知道它到底是代表未来的前沿科学,还是只是故弄玄虚。在盐田一隅,华大基因的人、钱方面都有点受困,所以,向市长要政策,想来当时的汪建也是心里忐忑的,因此,他的汇报并不流畅。
华大基因现在缺什么?
华大股份CEO尹烨曾对我说,华大现在不缺人、钱、物,缺的是公众的认知。但对比当年,人们对基因行业的认知有了质的飞跃,很多怀疑和争议也随风而去。华大基因招股说明书上透露的近两年的业务增长,其实也是整个行业的发展的体现。基因检测的商业化从萌芽进入了发展壮大期,在A股市场上,这个板块的“盘子”也越来越大。这其中,与华大基因这样一个科研“明星”的“吸粉效应”不无关系。
所以,如果说登陆A股是华大基因在发展上的一个成功的节点,那么这也是基因行业的一种胜利。相信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基因行业认知的深入,无论是华大基因,还是整个基因行业的其他企业,都将有着更好的未来。(原标题:基因界的黄埔军校明日上市 掌门人竟给自己做了个墓碑)
推荐阅读>>>
又见弃购!华大基因新股申购遭弃5万股 106个账户至少损失185万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