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股票 / 行情 概念 / 新股 / 研报 / 涨停 > 识别上市公司作假

识别上市公司作假

2017-07-27 21:48  来源:767股票学习网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767股票学习网

      1、利用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提高经营业绩,粉饰财务报告。

   一般而言,国内的上市公司大多属集团型企业,无论是从公司结构、组织形式、 还是经营涉足范围、各个运作环节等,大多处于一种复合形的多元架构。其向公众披 露的合并会计报表数据范围涵盖了母公司、子公司、各类合营公司、联营公司、及控 制、共同控制、有重大影响等各类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关联企业均为独立法人,各 自独立核算,但关联企业之间往往在整个集团内又相互配套,甚至互为商业购销客 户,这些在理论上为上市公司通过内部交易调节合并数据提供了一个平台。在1997年 《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发布之前,由于对关联方交易缺 乏约束,有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内部关联企业的关系或与控股股东的关联企业 关系,通过采取诸如买卖商品、转移价格、转让其他资产、提供劳务、代理、租赁、 提供资金、转移项目、签署各种协议、合约等五花八门的方式,以调节收入、利润数 字为目标,寻找各种合乎逻辑的借口,在关联企业之间进行非实质性转移交易,粉饰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美丽谎言。《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 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自1997年1月1日起实施以后,对关联方交易起到了一定的约 束,但由于上市公司关联方关系错综复杂,如果上市公司或其控制的大股东故意向中 介监督机构隐瞒关系和关联方的交易,加之中介机构的审计不深入,过于相信上市公 司的一面之词,利用关联方交易粉饰财务报告的情况就难以杜绝。

   2、通过“泡沫重组”,或突击进行资产转让等方式,追求一种华而不实的短期逐 利行为。

   每到年底,各家“T”类或准“T”类公司为避免停市摘牌厄运,挖空心思,利用 各种形式的重组和资产转让、股权转让等“一锤子买卖生意”方式调节报表,扭亏为 盈,涉险过关。据全景网统计,1999-2000年间至少有45家上市公司进行了60起债务 重组和资产股权转让,涉及金额80亿元,其中正是有一些企图利用债务重组和资产转 让的“魔方”来一个蛇头虎尾,2001年中报显示老“PT”企业全线扭亏,是否是一种 巧合,笔者对此存在质疑。还有一些本来有较好业绩的企业,为了给人以高成长的印 象或其他目的(如操纵二级市场价格等),“大幅”增长利润。实际上,这种通过债 务重组和转让资产等方式所获得的非经常性收益并不是总能得到,由于主营业务没有 实际成长,这些企业在业绩大幅提升一两年后,往往又出现业绩大幅缩水的情况,投 资者则因为只看重企业表面收益的增长而投资失败。

   3、账面资产与资产本身的实际价值背离,资产负债表中的虚拟资产大量渗透。

   仔细阅读2001年以前的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会计报告,我们不难看出,在资产负 债表中,列入上市公司资产类项目的待处理财产损溢、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等较 直观的虚资产部分在许多公司中占有较大的数额,有的公司高达千万余元,在某种程 度上讲这是以往年度不稳健的会计政策造成的后果,同时也是未来必须用盈利来消化 的包袱。这还不算,另外还有一部分只有上市公司本身清楚的东西,即应收账项中有 多少收不回的坏账?存货中有多少滞销、贬值、甚至报废的部分?固定资产中到底有 多少与现实公允价值背离较远的部分,有多少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可预见的经济效 益但仍反映在账表上的固定资产,还有无形资产部分等等,实际上往往只有在企业最 终清算时虚实差别才充分显现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一遇到清算清盘时、重组 时、改制时就会出现“大窟窿”的原因。当然,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在某种程度上 正在通过充分计提各项减值准备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相信有相当多的企业由于历史、 重组、置换、计提、设备更新、技术发展等诸多原因存在着资产严重脱离其实际价值 甚至虚拟资产的情况。

   4、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公开或隐形占用其配股资金,风险揭示不明。

   由于上市公司改制不彻底,加之监管机制尚不完善,导致控股股东一股独大,在 某种程度上左右着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上市公司成为大股东的提款机就不足为怪 了。实际上,大股东挤占挪用上市公司的配股资金可以说占了很大的层面,只不过是 占用的程度和多寡不同罢了。在二级市场的收购战和上市公司法人股的转让及各种重 组中,本身就不排除有专冲着想通过控股上市公司,旨在利用二级市场的便利筹资条 件进行“圈钱”的图谋行为。在挤占挪用的形式上,有直接的形式如通过内部融资、 借贷,也有隐形的方式如通过内部银行结算占用等等形式,上市公司在披露时往往是 回避或含糊其辞。实际上,控股股东挤占挪用的资金往往因为投资失策或变成其他非 货币性资产而不能按期归还或归还时大打折扣,可谓“借钱容易还钱难”,往往形成 上市公司的一笔长期应收账项,时间一长,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5、大肆公开造假,人为编造原始凭证,出具极具欺骗性的财务会计报告。

   上市公司公然造假的事在中国证券市场时有发生,从较早的“琼民源”事件到前 不久浮出水面的“银广夏”事件,使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越来越产生怀疑,从而 引起“会计信息危机”。一般情况下,纯粹弄虚作假、故意编造原始凭证和虚假商业 合同等的情况在上市公司中占极少数,但笔者认为这是会计信息造假最恶劣的一种, 因为它不同于利用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会计规则的伸缩性在有限的范围内调节财务数 据。譬如少提各项减值准备以求虚增利润等的公然造假完全就是一种欺诈行为。他们 通过编造不实的购销、代理等各种合同或协议,以及相配套的可以反映增加收入和利 润的原始交割单证,按照其设定的收入和利润数字,从主观意志出发,在具体构成经 济事项的表象上蒙骗执业不够严谨的中介审计机构和投资者,采取此种造假行为的上 市公司在其幕后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动机。如与二级市场黑庄勾结操纵股价、恶意圈 钱、免于摘牌而孤注一掷等等。

   6、或有事项特别是预计负债方面揭示不明确、不完整或回避揭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或有事项这一特定的经济现象已越来越多地存在于企业的 经营活动中,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一般常见的或有事项 有:商业票据背书转让或贴现、未决仲裁或诉讼、债务担保、产品质量担保等等。可 以说目前从普遍意义上讲,上市公司绝大部分在或有事项上的相关信息披露上是不明 确、不完整甚至有些采取回避的态度,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或有事项这一 特定经济现象认识不深,事前估计不足,认为在或有事项可能发生但没有实际发生前 没有必要加以确认记录;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等诸多因素如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等,具 体会计信息披露人员对本可以反映的或有事项无法确认和记录,如公司出现担保业务 后不反映也不主动向中介机构提示,外界考证起来比较困难,甚至还有个别少数领导 签字盖章担保后,企业本身的财务人员都不知情,更谈不上披露。但一旦或有事项实 际发生,公司面临承担责任时,一般数额往往较大,致使广大投资者有一种被愚弄欺 骗的感觉。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标签股票基础知识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