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成熟的中国股市里,上市公司为达到特定目的,会采取包装自己的方法,来博取市场的青睐,吸引投资者眼球。这种拙劣技俩其实很容易识破。总管中国股市近20年的历史,上市公司自我包装的方法可谓纷繁多样,在此,笔者为大家详细解读。
十大招数之一:改名换姓。
中国人对名称特别讲究,为孩子起名都是叫振华、国栋之类的,听上去气势磅薄,仿佛伟人重现。上市公司对名称同样很讲究,曾几何时,不管什么企业,纷纷挂上高科技的称谓。如吉诺尔改名叫领先科技(000669),这名字起得实在令人震撼,不仅科技,而且领先。类似的事举不胜举。不管如何改头换面,只要业务不发生根本性的重组和改变,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得不到提高,改名只是一场无关紧要的游戏,就像中国足球联赛从甲A改成中超一样,变得更烂。这和人名一样,自身不努力,即便改名叫拿破仑。希特勒都没用。
十大招数之二:跟风对外投资。
当牛市的时候,证券公司利润猛增,于是很多上市公司开始参与证券公司的定向增发,只要成功,就会被打上参股金融的市场概念。石油价格上涨的时候,新能源收到人们追捧,于是很多上市公司开始投资所谓的风电、太阳能等概念性产业,要知道这些产业目前还处于幼稚期,具有极大的风险,甚至不会有收益。但市场不管这些,只要你投资新能源,就会被股评人士贴上概念在市场中忽悠。跟风性质的对外投资,几乎可以成为一个标志,只有烂公司,管理层能力特差的公司才会这样做,因为管理层对公司没有长远的规划,拿着银行的胡乱投资,公司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十大招数之三:融资项目临时变脸。
上市公司在增发和配股的时候,列出来的项目都吓死人,列举一大堆证据,说这些项目是如何如何好,好像只要投产,公司就马上变成microsoft那样的企业。但事实证明,许多企业的拟投产项目在实际投产的时候被改变了,当然,公司会找出各种理由来搪塞投资者和监管者。但不管如何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的,无法掩盖公司治理能力低下,缺乏长远战略,甚至有圈钱的嫌疑。对于这样的公司,投资者最好敬而远之。
十大招数之四:大股东表面信誓旦旦,暗地却减持公司股票。
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都会表现出英雄般的气概,说对公司前途如何的看好云云,但其实际行动却在减持公司股票。假如小非是因为对公司不够了解而抛售的话,那么大股东的抛售就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上市公司前景堪忧。因为在所有投资者中,没有人比大股东更了解上市公司。
十大招数之五:无关痛痒的增持,作秀成分居多。
自从上市公司增持新规则出台后,有许多公司为向市场传递信心,开始所谓的增持行动。在这些公司中,有些是真正的增持,但有些则是以作秀为主,如汇金增持银行股,才区区200万股,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投资者千万不要以为大股东增持就是天大的利好,有些增持是为太高股价,为再融资铺路,和公司本身的竞争力没有关系,这点是投资者必须要警惕的。
十大招数之六:分辨谁是上市公司的股托。
在上市公司首发上市前后,增发、配股之前,市场上都会有机构连篇累牍地吹捧上市公司,将该公司描绘成产业的带头大哥,民族复兴的希望,将企业领导人描绘成民族产业的英雄和无所不能的智者。大家可去看看中国铝业(601600)上市首日媒体是怎么说的,看完之后保证你心潮澎湃。所以说,投资者一定要分清哪些文章是客观分析,哪些文章是吹捧拍马,在股市中有一双慧眼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你就分不清谁妖怪,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吃了。
十大招数之七:盈利预测天壤之别,明摆着就是忽悠你。
在当前的信息披露规则中,盈利预测虽然不是必须的要求,但有些上市公司为向股民表明真心,都会对公司的盈利进行预测,有些保守,有些夸张。最常见的则是盈利预测的大变脸。新股上市后业绩就变脸,这是A股市场中的正常现象,这只能说明上市公司本身就是垃圾,之所以上市是它把有关部门打点舒服了。有些上市为操纵股价,故意掩盖盈利预测的非合理性,要么前面预测高而实际低,要么前面预测低而实际高,这两种手段都有操纵股价的嫌疑,投资者必须要留意。
十大招数之八:年报在“管理层讨论”中避重就轻。
看过无数的年报,一旦业绩下降或发生亏损,年报中多数的表述都是,宏观外景不好,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竞争激烈等,丝毫不提到公司内部治理水平,董事会管理能力的原因,如同隔靴搔痒,实在令人气愤。笔者编辑过年报,分析过年报,从年报的语气就能看出公司的好坏。投资者必须培养这样的习惯和直觉,免得被一些无良公司忽悠。
十大招数之九:玩财务数字游戏。
上市公司为粉饰业绩和财务报表,有时候会利用财务部门的无耻智慧,给投资者玩财务的游戏。说的清楚点,就是财务造假,多计收入,少计费用,营业外收入增加,减少非正常损益等等,和其他技俩相比,这一技俩具有隐蔽性和技巧性,普通的投资者无法发现。针对这种上市公司,查看诚信记录是较好的方式,对于那些干过坏事的上市公司,一概敬而远之。
十大招数之十:空谈上市公司宏伟战略。
有些上市公司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例如有家上市公司说,它要做中国商业地产的巨擘,这是多年以前喊出的口号,时至今日,仍然看不到该公司有任何巨擘的影子。除了股价跌到地板上之外,别的再无话题可说。对投资者来说,不仅要看语言,而且要看行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