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讨论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东阿阿胶近5年的数据:
营业收入从12年的30亿增加到70亿左右;
净利润从10亿增加到20亿左右;
股价从43元上涨到60元;
以上三项数据,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8.5%,14.9%和6.9%。
东阿阿胶这5年的业绩,考虑GDP+CPI的参照标准属于还可以的水平,但是离优秀仍有一定的距离。
而如果从股价表现来说,则是不合格的,仅仅能跟上GDP增速。
说明这5年,阿胶主要是在经历企业经营周期从成长期走入成熟期,估值水平不断下移的过程,而这个时间节点就是始于11年开始的大幅产品涨价(当年涨价60%)。
讨论东阿阿胶这家公司,我觉得最核心的是它的提价策略和衍生品开发两大问题:
阿胶的提价策略
阿胶在总裁秦玉峰的价值回归大策略下,进入了一个快速频繁的涨价周期。
每公斤阿胶从11年初零售价800元,涨到了18年的6000元,涨了近8倍。单斤价格已经是茅台酒的2倍,并且已经达到了他自己计算的“明代”阿胶售价折算出来的当前售价水平。
换句话说,阿胶的涨价空间已经变得非常有限。
东阿阿胶在之前的涨价逻辑上,主要的理由是驴皮涨价,一直到17年开始改口。
我们观察到,驴皮这几年确实一直在涨价,从几十元一张涨到了现在3000元左右,这里面有东阿非常大的主动推动影响。
但是,去年底却传出了驴皮跌价的新闻,结合东阿报表上40多亿的存货,这样依靠不断囤驴皮的形式,拉动的驴皮价格是很难维持的。
而毛驴的存栏量这几年依然在下滑,在阿胶块提价空间越来越有限的情况下,依靠驴皮涨价来维持毛驴存栏量的难度也将越来越大。
然而,在另一方面,进口驴皮的数量却迅速增加,从南美、非洲进口到中国的驴皮越来越多,其中的原因就是进口驴皮的价格大大低于国内的驴皮(应该只有国内的一半左右),而由于驴皮进口需要资质,目前进口驴皮的配给额度主要在东阿手上,所以进口驴皮才没有过多的冲击国内养驴产业。
但是,随着阿胶价格的高企,这种巨大的价格差将推动进口驴皮的大量涌入,而驴皮进口资质这样的政府管控工具,也没有太大的法理依据(驴皮不是活驴而只是半成品,并非新物种)。
因此驴皮持续大规模涨价的基础并不存在,东阿以此作为提价的理由也难以长期存在,那么消费者对于如此高价的阿胶产品,从心理来说就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
所以从长期来说,阿胶的挑战并非来自于原材料的紧缺,而是如何做好消费者教育,以维持市场规模和份额的不断提升。
所以,“驴皮紧缺”是东阿阿胶提价策略逻辑的硬伤。
根据我的估计,东阿从明年开始将大幅度放缓涨价幅度,维持在10%左右的涨幅应该是一个合理的水平,然后花费时间和精力以消化前几年大幅度涨价带来的消费者流失的缺口。
阿胶的衍生品开发问题
12年我在东阿和格力之间做出选择之后,一直就在观察阿胶的衍生品业务,因为这才是决定阿胶能走多远的关键因素。
阿胶是有一定的刚性需求的,所以公司才敢持续提价,可以说这是在消费东阿这个金子招牌。
但如何做到持续涨价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尽可能多的留住消费者,则考验着现在传承人们的智慧和能力。
过去几年东阿在涨价上做的足够激进,而在消费者培育上却鲜有出众之处,特别是在衍生品的开发和营销上,这也是我诟病公司最多的方面。
以前,我曾经接触过东阿的销售团队,他们大部分来自山东,甚至有很多还来自东阿当地。
我并非说他们一定不行,但是作为一个全国性品牌,如果人才来源还集中在某个地区,特别是营销人才这个没有地域差别的群体,是很难组成真正优秀的营销团队的。
所以,我们会感觉东阿在渠道开发和维护上,并没有多么强大的能力。
而对于像衍生品这样特别需要营销推动的品类,是非常需要好的营销团队的。虽然借助大股东华润的力量,桃花姬还能在这个市场保持发展,但是相应的业绩却平平淡淡,包括我曾寄予希望的小分子阿胶,也是雷声大雨点小。
17年,阿胶块增速大于阿胶浆,而阿胶浆又大于桃花姬,就是一个例证。
至于像驴的全产业链商业开发,虽然听上去很不错,但是真正要落实到位,并形成一个自我造血的体系,对营销团队的要求更高,而这方面的东阿却并没有任何优势,所以我对此并不看好。
所以,这5年来,我认为东阿的管理团队仅仅选择了一个最为容易使用的工具——就是利用东阿阿胶的金字招牌进行快速涨价,来维持公司的业绩增长,而这个工具的使用边际效应已经越来越小。
而在更考验管理层管理能力的产品开发、营销推广工作上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衍生品迟迟无法放量,导致阿胶的单克价值无法更多的释放。
对于下一个5年,我期待公司能够充分认识到:单纯涨价并不能真正做强阿胶。而需要更多的认清,阿胶作为一个保健品性质更多的品类,对公司的营销管理能力有着极高要求的现实——
上要不断拓展驴皮来源,加大低价驴皮进口量,降低营业成本;
下要重视消费者培育工作,扩大阿胶的消费群体,特别是衍生品的开发和营销;
只有更多的产品创新,更强的营销团队,才能真正将阿胶这个品类做大,把东阿阿胶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