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9月26日)9时30分,海底捞终于如约正式登陆港交所。这只被中国人戏称为“吃上市”的股票上市后,市值约996.4亿港币(约合人民币875亿元),远远超过对手呷哺呷哺(港币市值123.5亿,约合人民币108.4元)。
9月24日,海底捞公布每股发售价定为17.8元港币(约合人民币15.6元),这一发行价在此前预期范围内,位于此前公布14.8-17.8港元招股区间的高端。当时,海底捞预计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72.7亿港元(约合人民币63.9亿港元)。
海底捞市值冲击千亿
招股书显示,海底捞2017年在全球服务的顾客总量达到了1.06亿人次,在中国内地,每家门店每天平均有近1500人就餐。2017年,平均每位顾客在海底捞消费94.6元,而且98.2%的人愿意再次就餐,六成顾客每月去一次。除了门店餐厅,外卖服务营收也是翻倍,去年达到21.88亿元。
海底捞敲钟前,有分析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预测,海底捞上市后的市场表现可参考两家企业。一是海底捞旗下的底料供应商“颐海国际”,上市两年间股价翻了5倍。二是另一火锅品牌“呷哺呷哺”,其招股价4.7港元,9月24日收盘价为11.48港元。
资料显示,海底捞的创始人,四川小伙张勇和四川妹子舒萍,共拥有海底捞62.75%的股份,且均加入了新加坡籍。若以每股价18.8港元计算,张勇夫妇持有的股份市值约625.24亿港币,约合人民币549亿元。
餐饮企业上市少的原因
中国4万亿的餐饮市场,大部分还是小而散的分布,连锁率不足1%,很多老板还没有摆脱“做餐馆”还是“做餐企”的阶段纠结。
这背后既有长期以来餐饮业是以“劳动力密集”而非“人才密集”的问题,也有“手工业”色彩浓重而“工业化”进程缓慢的原因。总之种种原因导致餐饮业过去虽然是第一刚需的民生行业,但不是主流的一线产业。无法集约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就不可能诞生很好的上市企业。
不过,随着这几年大量跨界人才进入,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迅猛发展,餐饮业注入了很大的变量和动能。中餐的公司化进程明显加速,供应链发展速度也很惊人。
餐饮业成为新消费、新零售的主流实验场。一大批品类定位清晰、重视品牌、致力于连锁化发展的新锐餐饮企业涌现,它们将成为未来中餐上市、资本化的重要力量。
海底捞上市独特优势:
①标准化能力。海底捞的底料、操作等基本上做到了标准化,复制能力很强,资本充足下容易做到遍地开花。
②品牌核心竞争力。海底捞将“服务至上、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做成了核心能力。其他企业很难模仿,更不用说去超越。
海底捞的附加服务:变脸表演
③海底捞在中国火锅业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成为了餐饮行业的标杆型企业。餐饮行业高度分散,海底捞虽排第一,但市场占有率也仅为2.2%。说明市场还非常不稳定,巨头还远没有出现,海底捞今后还大有市场潜力可挖。
④海底捞通过这些年的运营,已经在选址、服务、菜品、供应链、经营等各个环节做得非常成熟,新店的投资风险很低。根据海底捞招股书披露,海底捞门店一般在1—3个月内实现首月盈亏平衡,大部分的海底捞门店能在半年到一年内回本。海底捞这两年也明显加快了开店速度和全球化步伐。
⑤海底捞市场下沉的可能性。三四线城市消费能力大爆发,为其拓展市场提供了新空间。之前由于客单价较高(2017年的客单价为94.6元),海底捞更多选择一二线城市开店。随着中产崛起、消费升级,海底捞今后完全可以将一二线城市的经验复制到中小城市,发展空间不可限量。
海底捞相关概念股有哪些
国联水产 公司为海底捞供应商,9月11日晚公司公告,永辉超市自7月6日至9月11日期间增持公司1%股份,持股比例增至11%。而今年永辉超市在受让成为国联水产第二大股东后,公司也成为A股唯一一个同时背靠永辉和阿里的新零售标的。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受益于电商业务的爆发性增长(同比增207%),公司中报净利增长137%。
雪榕生物 公司为国内金针菇龙头,海底捞为公司客户,此外5月初与海底捞对外投资平台海悦投资战略合作,布局食用菌领域,同时进行资本领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