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郭台铭抓住了21世纪的开头,但未来30年他能让富士康重生吗?
在以“走进历史转折中的富士康”为题的演讲中,郭台铭用了很短的时间回顾了富士康过去30年走过的历程,然后用了更多时间憧憬了富士康的下一个30年。
30年前,郭台铭敏锐地抓住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机,在深圳建厂。“龙华园区的每一颗砂石、除杂草,每一块砖、每一根钢筋、每一个地下沟管线,甚至于排水沟的沟盖都是我们自己做的。”郭台铭回忆说。
他将富士康过去30年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均以五年为时间节点。中国充足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和郭台铭的精细化管理造就了富士康的辉煌,他本人也由此被称为“代工皇帝”。
在回忆富士康的“历史转折”中,郭台铭并没有特别提到2007年,但这一年对富士康来说至关重要。乔布斯在这一年推出了第一代iPhone,并且决定让郭台铭代工生产。此后,凭借着来自苹果公司源源不断的巨额订单,富士康一跃成为全球最大代工厂。
与此同时,郭台铭的财富也在不断增加。从2010年到2017年,富士康的出口占全中国出口的3.9%,进口占3.6%。30年来,富士康集团累计外汇2400亿美金,占中国外汇存底的7.8%。
但富士康也饱受争议。2010年员工“14连跳”事件曾将富士康推向了风口浪尖,被外界贴上了“血汗工厂”的标签。而在业务上,“苹果依赖症”也为外界所诟病。
这些问题郭台铭比外人看得更清楚。在此次30周年大会上所呈现的视频中,富士康大打“感情牌”,试图用“鸡蛋”和“鸡腿”为外界呈现一个不一样的富士康。但另一方面,富士康又在大力推行“机器换人”,打造“熄灯工厂”。
富士康必须转型,郭台铭也进行了多番尝试,试图撕掉代工厂的标签。“希望各位不要说我们是工厂”,郭台铭在不同的场合经常说,“我们不是工厂,而是智能制造基地。”
2010年,富士康推出了“门店+网站”的体系构想;2013年推出拓展品牌的在线销售渠道“富连网”;2014年,富士康子公司FIH Mobile从国外挑选创业公司,籍此创办自己的硬件创业公司孵化中心。
不过这些尝试称不上成功,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的碰撞能否擦出火花至今仍鲜有成功案例。2015年,富连网从天猫平台撤下,富士康计划设立独立的业务部门经营。
不过,郭台铭没有选择,他必须为富士康的下一个30年找到出路。
2015年5月,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郭台铭从中嗅到了商机。他认为,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融合,实现“实体经济+互联网”,是富士康的转型之路。
郭台铭将富士康的下一个30年定义为“重生”,而他所倚仗的便是工业互联网。为此,郭台铭将公司进行拆分,单独打造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工业富联(19.83 +44.01%,诊股)”)。
5月11,富士康IPO获批,预计总共募集272.53亿元,由此成为近3年来最大的一桩IPO。在招股说明书中,富士康将自己描述为“全球领先的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精密工具及工业机器人(17.95 -1.32%,诊股)专业设计制造服务商”。
赛迪智库的研究表明,工业互联网平台拥有三大特征,分别是网络效应、马太效应、替代效应。在赛迪智库看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价值将远远超过消费互联网平台。
第三方机构的数据预测,到2025年,工业互联网将创造82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二分之一。
在众多理论依据的支持下,郭台铭寄望于富士康能够成为中国的Predix。Predix是GE(美国通用电气)推出的针对整个工业领域的基础性系统平台,这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它可以应用在工业制造、能源等领域。
为了储备人才,富士康今年还专门成立了工业互联网学院。目前,这家学院在职教育有清华大学博士生5名,硕士生1947名,专升本9345人,高升专3万人,中专11900人,总计53000人。
转型工业互联网,富士康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工业富联的招股说明书显示,2015年至2017 年,该公司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75%、2.01%和2.24%。尽管呈连年上升趋势,但比例依然不高。
此外,过去三年,工业富联在精密工具和工业机器人上的收入比重仍然太小,销售收入分别为9.34亿元、6.51亿元和9.66亿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在0.35%下方。
更为严重的是,其工业机器人产能、产量与销量已经连续三年下降。工业富联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工业机器人产量从6600个下滑至3500个,销量从6100个下滑至3500个。
1995年,郭台铭在富士康《鸿桥》月刊创刊时写了一句话: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请谨记在心,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工作中学习,学习后工作,胸怀千万里,心思细如丝”。
毫无疑问,郭台铭抓住了21世纪的开头,但未来30年他能让富士康重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