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365讯,4月11日,央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给出金融业开放时间表。此前,不少外资机构已将中国业务列为公司的“第一要务”。抢招人才,抢发产品,抢占顶级“朋友圈”,外资抢滩中国市场大战全面展开。
第一要务
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表示要大幅度放开金融业对外开放,提升国际竞争力,其中六项措施预计2018年上半年就能实施。
近期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资管规模6.2万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一的贝莱德集团将于今年夏天在华发行第一只私募基金。4月9日,其CEO拉里·芬克(Larry
Fink)在致股东的信中表示,发展中国业务是贝莱德的第一要务。芬克在信中写道,三大趋势将主导全球资管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全球养老市场变化,技术进步,日渐增加的中国市场机会。
资管规模1450亿美元,澳洲排名第二的安保集团也将中国业务列为该公司的第一要务。安保集团动态资产配置部主任纳达尔·纳艾米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中国业务是安保集团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最重要的战略布局。目前安保集团利用其资产配置流程辅助其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国寿安保做产品设计。
近期,瑞银集团报告,2025年中国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将增至7.5万亿美元,约47.1万亿人民币,是当前规模的4倍左右。摩根士丹利和奥纬咨询称中国为接下来10年全球资管行业最大的机会所在。
2017年11月,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表示,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人身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放宽至51%,三年后不再设限。而上周易纲在博鳌论坛上进一步表示,此条开放政策有望在6月30日之前落地。这意味着外资机构最为看重的一块牌照——独资公募牌照近在咫尺,这大大激励了外资在华拓展业务的信心。
拉里·芬克在致股东的信中表示:“若获独资公募基金牌照,贝莱德就能在中国销售公募产品。这对贝莱德资管至关重要。”资管规模排名全球第二的领航投资也曾表示,若能在华独资运营公募,领航即可保持公司文化的一致性,也可充分地分享中国资产管理市场的发展。
抢人大战
要赢得中国市场,人才是关键。但随着外资光环逐渐褪去,外资赢得中国市场人才的难度上升,人才之争越来越激烈。
2018年年初,李曼达(化名)离开工作三年的摩根大通,跳到一家排名前十的内资券商投行部。相比摩根大通高大上的办公环境,李曼达的新工作环境相形见绌。“办公桌上的抽纸和本子都是我自己从家里带的。”李曼达说。尽管如此,李曼达依然认为新工作带来的上升空间值得期待。
像李曼达一样从外资回流内资的大有人在。除了和李曼达一样的初级员工,中高级职位员工回流者也较为普遍。
一位曾负责美林(被美银收购之前)中国地区房地产业务的人士在谈及外资和内资之间的就业选择时坦言:“对于华人来说,如果已经位居中高层,我并不认为外资相较内资更具优越性。”该负责人2008年离开美林,独立门户创业,帮助中资企业海外分支在海外投资,同时也帮助海外机构布局中国资本市场。无独有偶,2016年12月KKR全球高级合伙人、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刘海峰辞去KKR职务,另立门户开创自己的PE事业。刘海峰曾带领KKR投资了海尔、圣农发展等经典案例。除了中国市场投资,刘海峰对KKR在亚洲的投资也影响深远。刘海峰是KKR在亚洲的第一位本土雇员。而KKR的三期亚洲基金规模屡创新高,足见KKR亚洲投资的业绩卓著,而KKR内部人士表示刘海峰功不可没。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对于外资机构中身居要职的人士来说,另立门户,分享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果实诱惑力极大。
随着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提升,外资人才缺口将进一步增大,相应地,外资资管机构之间人才大战也会越来越激烈。
纽约某知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区负责人告诉记者,预计外资中国市场人才缺口将明显增大。“外资在华展业有四种方式。第一种是将中国作为销售窗口,其在华分支的主要作用是开拓机构客户;第二种是将驻华分支作为“代表处”,主要用于维持现有中国机构客户关系;第三种是作为股东参与合资公司;第四种是投资中国市场。”他介绍,如果是第一、第二种方式,外资在中国不必配备投研队伍。未来随着中国开放加大,这两类外资机构对中国市场进入程度加深,对中国市场投研人才的需求将大幅上升。他说,目前既熟悉中国市场又懂海外市场的投资人才非常紧俏。
事实上,外资机构之间的人才大战已经非常激烈。
2018年以来,领航投资从华夏基金(国际分公司)、摩根士丹利挖走顶尖人才,据媒体报道,富达国际也几乎同期流失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