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一家知名外资独资公司高管向记者介绍:“现在外资都在招兵买马。目前在中国布局的二、三十家外资,有十几家拿到私募牌照,还有十几家正在准备。对于这些机构来说,能否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关键还是团队。”这位高管介绍,目前外资在招聘方面非常注重本土化,上海自贸区部分独资公司甚至喊出了“必须是具备海外经验的内地人”的口号。对此,上述纽约资管机构中国区负责人说,去上市公司调研,会说普通话远远不够,你必须能与对方建立亲近感。此外,搞定经销商,搞定银行、券商渠道,这些也是本地人有优势。
谈及外资资管机构在华发展业务面临的挑战,专门帮助外资资管机构在华展业的咨询机构z-ben
advisors
人士也表示,能适应外企文化,投研能力过硬,又能在中国把事情办成的人非常抢手。他表示,如果中国主管在公司所处层级较高,自主性较大,则招聘符合要求的人才或许会容易些。一位曾任职于一家已经在中国获得私募牌照的外资机构人士介绍,很大程度上,总公司的战略部署决定了独资公司在华展业时招聘人才的难易程度。总公司如果足够重视中国市场,那么即便在独资公司尚未盈利时也会向其倾斜资源。否则,独资私募实现盈利之前,相关负责人是没有底气向总公司请求快速扩充团队的。
记者注意到,近期部分外资机构中国市场人才流动有加剧趋势。据市场消息,2018年2月,在摩根资产管理任职超过14年的董事总经理张冠邦(Stephen
Chang)离职。张冠邦管理的摩根亚洲总收益债券基金是首批3只香港互认基金之一。据了解,张冠邦在摩根资产管理期间业绩优异。
基金经理变动无疑令基金管理的不确定性增加。2016年7月,先机环球投资的中国股票投资基金基金经理李健生离职,此后虽有其他基金经理接手,不过2018年之后,先机环球投资直接将这只中国基金委托给平安资管(香港)管理。
愈演愈烈
除了人才大战,外资也在抢发产品,抢着建立朋友圈,抢滩中国的大战全面爆发。
产品发行方面,截至目前,资管规模排名全球前五的富达投资已经在华发行了3只私募基金,其独资子公司2017年1月率先获批私募牌照在华展业,截至目前,其发行产品的数量位居众外资私募管理人之首。
领航投资虽暂未取得私募管理人牌照,但领航集团将其中国区列为与亚洲区并列,并在上海自贸区豪掷千金,租下1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广纳良才,动作之大在业内引人瞩目。此外,全球顶级对冲基金桥水的总裁、联席首席投资官雷·达里奥2018年年初在中国宣传新书《原则》时,透露出其在中国拥有的顶级“朋友圈”,也羡煞其它外资机构。
香港资管机构惠理投资董事兼中国业务主管余小波表示,在发展中国市场业务方面,惠理有近水楼台的优势。“惠理的基金经理投研人员都会说普通话,与内地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可以顺畅沟通;另外,我们内部汇报效率高,决策快,必要时公司高层可与内地投资者及时见面。相较于欧美资管机构,我们沟通协调的成本更低。我们长期优异的A股投资业绩当然是最重要的优势。”惠理在2017年11月拿到私募管理牌照后两个月就发行了首只私募产品,产品发行速度远超多数外资独资私募管理人。余小波认为,博鳌论坛宣布金融业对外开放时间表出炉之后,释放了一个强有力的开放信号,外资机构再一次吃下了定心丸,而这也意味着,接下来外资资管机构竞争将愈演愈烈。
深度融合
外资进入的“鲶鱼效应”则倒逼国内资管机构规范化。星石投资合伙人、首席策略师刘可认为,外资加速布局中国带来“鲶鱼效应”将倒逼国内金融机构提升实力。刘可认为,引入外资能助力国内金融市场形成多元化的良性竞争格局,有利于引入更多成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经验,这在客观上会提升国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
上述纽约资管机构中国区负责人则表示,最重要的是,外资资管机构有助于中国资产市场的规范化。“举例来说,国内资管市场近年来越来越注重投资者适当性要求,而外资资管机构在投资者适当性要求上较国内更为严格。美国证监会要求资管机构在售卖理财产品给投资者时,要了解投资者的身份、收入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反洗钱规则则要求了解投资者的资金来源。此外,多数成熟外资机构对于投资纪律的要求严苛,风控、合规部门独立性较高。”该负责人表示,这些投资规范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国内资管机构。
Z-ben
advisors预计未来两三年,外资资管机构在中国的进入程度将显著提升。对于多数机构来说,中国不再只是销售窗口,中资与外资之间的互动将加深。与此同时,人才大战将愈演愈烈,外资与中资融合程度加深,中资外资化,外资中资化或是大势所趋。获取更多财经资讯,请随时关注财经365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