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王慈明: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香港投资基金公会行政总裁
各位来宾:
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香港的经验。我想总结的讲一讲香港的强积金计划的一个特色后,留多一些时间,配合今天早上嘉宾提到的一些点谈一谈香港方面的一些经验。有一些是比较成功,但也有一些短板,可以与大家交流一下。
首先,香港的强基金其实是第二支柱的计划,是强制性的。基本上香港的公司都要为雇员来供款,而雇员自己也要供款,雇主5%,雇员5%。香港这个覆盖率做的很好,基本上大家都是很合规的,所以覆盖率这个问题在香港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在过去十七年我们落实了这个计划以后,老百姓经常批评说你强基金收费高回报不好,17年都是这样。那么我们要怎么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这个计划也等于你们所讲的默认计划,怎么使不擅用选择权的雇员在65岁退休时拿到一个比较好的回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媒体都是把这个焦点放在短期的回报,过去三个月一年的回报是怎么样,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因为退休的风险其实就在长寿的风险。很多时候,媒体公众就说2008年的时候平均下跌了25%,但是他们并没有看到2009年、2010年的时候平均回报又增加了30%,所以一般来说他们是看短期的。退休养老方面的投资经常被这些市场的噪音所影响,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跟监管机构有没有一个办法可以为雇员争取一个长期最好的回报,可以跑赢通胀,跑赢薪酬的通胀,而不受短期的市场的噪音所影响,所以就有这个计划出来。
那么这个计划里面其实政府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怎么样去降低成本。过去十年、八年大家都很努力把这个成本降低,但是政府觉得不够,他们就通过在默认的计划里面设定一个费用上限,无论你是收管理费,还是其他的费用,都有一个上限。这是第一次政府有这样的一个规定。还有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刚才的发言嘉宾也提到投资应该怎么样来把握。在投资方面,很多时候大家讨论投资往往关注投资是不是应该把重点放在本地的资本市场。我投资强基金当然要推动本地的资本市场,股票好、债券好,这个压力也很大,我们当时碰到很多议员,他们说要把全部或者起码80%放到香港的市场,我们跟很多不同的团体说,推动市场当然是一个好事,但是不应该是主要考量的。主要考量的应该是雇员的利益,应该去找到一个平衡点,用一个分散风险的方法投资在全球。所以我们在设计这个的时候,基本上就很看重一点——要分散投资环球的市场,这是整个默认计划的一个核心。
那么这个比重应该是多少呢?你们可以看到,其实在这个计划里面,放在股票股权的有60%,基金里面是20%,这个默认计划基本上是很简单、最有成本效益的,由两个基金来组成。年轻的时候,基本上50岁以前你就全部放在这里,以后每一年就按照你的年龄的递增,逐步把高风险的比重降低,比较低风险的加重,到了65岁以后,基本上你积累的总额都是放在一个低风险的基金。这个构想我们用了很多时间,跟OECD、跟市场、跟香港的情况结合起来提出的。所以基本上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一,我们觉得大家很多时候忽略了这个风险是什么,很多时候过度保守,而不知道退休时要处理的风险在什么地方。第二,就是费用方面。第三,很多雇员对怎么样处理市场的噪音也不太了解,所以希望通过一个很有成本效益的机制来做这个计划。但是做这个计划其实只是一个部分,我们整个强基金还有一些短板。
除了这个,我们也向政府提出了很多可以改革的地方。第一,在投资的领域应该怎么样做。过去投资的范围是十几年以前定下的,随着市场改变,应该怎么样调整投资的范围规则?比如说,过去投资在新兴市场大家觉得风险很高,所以如果你有一个三十年、四十年投资期的话,那么这些风险是不是这么重要,是不是应该可以多投一些在新兴市场,包括在内地的市场。现在内地的A股市场跟债券市场也不在强基金核准的交易所名单上。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资产,譬如说基础建设,这些都是我们觉得应该可以加进投资的范围。另外一块就是监管的架构应该怎么样去调整,应该怎么样由不同的监管机构统一起来一起来做,不要有一个监管的套利。还有最终就是第三支柱以后怎么发展,这是一个累计的发展,拿到这个钱以后还有几十年的退休时间,你下一阶段产品怎么样支撑这个市场。譬如说年金、一些保险产品,或者是一些均衡型的产品。我们觉得强基金只是走出第一步,下一步第二支柱技术优化的过程中,第三支柱应该怎么样配合到雇员可以拿到这个钱,或者说,通过年金或其他的工具途径更有效的去管理他们退休的钱。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