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基金 / 公募 / 私募 理财 / 信托 / 排行 > 基金银丰退市 传统封基退出历史舞台 手机看热销基

基金银丰退市 传统封基退出历史舞台 手机看热销基

2017-08-24 09:00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上海证券报

  “过去10多年的投资生涯,封基是我获取收益的最主要品种,如今终于落幕。”回忆过去的岁月,老林(化名)相当感慨,年华已经老去,他也从资本市场的“新兵”成为“老将”。“封基带给了我太多的成功和感悟,虽然封基的投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其中蕴藏的价值投资之道历久弥新。”

  业内一位资深的基金分析师表示,传统封基虽然最终“谢幕”,但在公募基金的起步阶段奠定了规模基础,其历史作用不会湮灭。高速发展的公募基金,也在不断反思和进取,力求打造出更多具备“生命力”的产品。

  生于草莽时代

  多年前,记者采访过有着“基金教父”之称的范勇宏,他用了“开天辟地”这个词来形容中国基金业的诞生。在其看来,亚洲金融危机开启了中国的公募基金行业。

  当时,索罗斯量子基金在东南亚所向披靡,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或地区第一次意识到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在这一背景下,培育起一批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自然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建设的必然选择。

  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还处于多数人从贫困走向富裕的草莽时代。希望基金成为证券市场中最健康的力量,是设立基金之初的愿望。

  1998年,真正意义上的封闭式基金诞生了。1998年3月底,国泰基金和南方基金公开发售基金金泰和基金开元,这是A股市场上最早发行的两只封基。

  彼时,投资者对于基金的热情可谓火爆,购买上述两只基金基本靠“抢”,认购期间共冻结资金1616亿元,两只基金的中签率仅在2%左右。

  1998年4月7日,基金金泰和基金开元分别在沪深交易所上市,上市首日分别暴涨39.6%和34.65%。此后,基金金泰连续涨停,一个月内最高累计涨幅达到141%,总成交金额过百亿元。

  此后,一批传统封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999年1月,封基数量突破20只;1999年4月,达到30只;同年10月突破40只;2001年则突破了50只。

  高折价之谜难解

  2000年,“基金黑幕”事件让基金业首次遭遇信任危机。自2001年开始,A股市场经历了一段长达5年之久的熊市,封基也从当初的高溢价转变为大幅折价。

  而封基的价格与净值长期处于背离状态的现象,被业内称为“封闭式基金之谜”。传统封基的投资收益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基础市场上涨收益、基金管理人的主动投资管理收益、折价率收窄带来的额外收益。

  从持有到期来看,传统封基折价率收窄带来的额外收益无疑是最具有确定性的。在业内人士看来,长期持有换来的是以打折价购买的“未来”,而且是确定性的“未来”。

  由于传统封基存续时间过长,导致其流动性不足,大多处于折价状态。加之长达5年的熊市,令投资者悲观情绪蔓延,封基的折价率一再扩大。2005年7月,封基的价格相对于净值甚至出现了“腰斩”,折价率普遍达到45%至50%。

  如此高的折价率,在专业人士的眼中,意味着巨大的机会。彼时,银河证券的基金分析师胡立峰表示:“基于中国股市大牛市预期和高折价保护,封基的交易策略就是持有、持有再持有,买入、买入再买入,任何一次调整都是增仓买入的好机会。”如果按照其策略一直持有到2007年高点,封基的投资收益普遍达到6、7倍,部分甚至超过10倍。

  从过往封基的持有人结构来看,一批保险“大鳄”、社保基金、QFII、个人大户等,成为封基的投资主力。老林回忆,其在封基上也获得了接近7倍的回报。“封基是耐心人赚急躁人的钱,长线投资者赚短线投机者的钱。虽然封基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其中蕴藏的价值投资之道历久弥新。”

  再见封基

  由于封基不承担赎回压力,注重长期的价值投资,以及不像开放式基金那样“助涨助跌”,因此封基一直被认为具有稳定市场的作用。

  但由于封基长期折价、赎回不便等缺点制约了产品发展,自2002年,最后一只传统封基——基金银丰成立后,便再未有同类产品发行。与之相对应,在各种创新之下,开放式基金经历了一轮轮的大扩容。

  一位基金产品设计人士表示,封基逐渐转型为开放式基金也是投资者自然选择的结果。

  2007年开始,封基掀起了“封转开”大潮,当年,共有20只封基转为开放式基金。这一轮“封转开”大潮适逢大牛市,牛市环境中满仓持有迎接转型,投资者可以最大程度地享受净值上涨和折价收敛的双重收益。

  2014年,又有13只封基集中到期,此后,封基越发“边缘化”。近日,最后一只封基——基金银丰终止上市后,传统封基正式“谢幕”。

  一位基金分析师表示,引进真正的创新型封基将激活封基市场,封基的创新不应该仅限于交易方式的创新。相对于开放式基金,封基的最大优势是规模稳定,能够较少受到基金申赎的冲击,基金经理在进行投资布局时,考虑得会更加长期。

  据悉,目前已经有不少基金公司在基金产品设计时,将定期开放与封闭运作相结合,设计出封闭期相对较短的基金,如1年或3年,使得基金在兼顾流动性的同时让规模更加稳定,将大额申赎对基金经理的投资干扰大幅降低。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公募基金,也在不断反思和进取,力求打造出更多具备“生命力”的产品。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