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准承诺保本,也不准垫钱兑付,以后就没有保本理财了。”某股份制银行中高层人士对第一财经称,保本产品占比本来就处于次要位置,投资者真正亏损的不多。新规实施后,即便不能保本,也有销售时的条款约束。而且监管是逐步推进的,设置了一年半的过渡期。也就是说,银行此前发行的保本理财仍然有效,且对投资有期限约束,除非发生特别风险,投资者提前大规模赎回的可能性不大,不必过于担心。
上述中小银行董事长认为,真正的挑战,是打破刚兑之后,投资者出于对风险的担忧,认购银行理财产品热情下降,导致理财规模下降。此前,虽然非保本产品数量居多,但并未出现多少实际亏损,一旦不准刚兑,投资者必然不愿承担风险,从而导致理财发行困难。相对于上述担忧,不少业内人士更为忧虑的是,打破资管刚兑后,银行在操作风险上面临巨大考验,以及如何实现非标资产净值化管理的难题。
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认为,债权、股票等流动性好的标准化资产,在银行理财中本来就占有相当高比例,净值型管理并无太大难度,非标资产虽然存在难度,但可以按风险权重进行操作,采用与标准化资产不同的估值模式解决这一问题,即按照持有期限、资产质量等权重,依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的风险、偿债能力升降等变化,进行风险计提,从而实现产品净值波动。
“实现净值化管理,操作上资产、产品都要评级,非标资产本身就是非标准化的,又没有评级标准,今后评级不太好操作,估值也不好估。”该人士承认,非标产品净值化的估值模型搭建不难,但操作细节上,确实存在一定难度。
“今后的操作风险将会特别大。”上述中小银行董事长称,由于不准刚兑,今后开展理财业务时,银行要统筹考虑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多重因素,还对操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资产甄别、定价、风控等方面,要具备相当强的能力。此前,银行并不需要在这上面花太多精力,而今后将面临极大考验。
“不是所有的银行都有这个问题,中小银行相对突出一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长向松祚说,中小银行客户基数不大,对新技术的运用也不太熟,理财业务本就没有优势。大中型银行虽然也存在这一问题,但除非发生道德风险,否则操作上不会出现太大风险。
期限错配风险有限
理财产品存续期短,配置的资产期限长,期限错配风险叠加资金池规范,是商业银行在资管新规公布后的另外一大担忧。
期限错配的问题,与资金池联系在一起。根据《征求意见稿》规范资金池的规定:金融机构应做到每只资管产品的资金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不得开展或者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
同时,金融机构应合理确定资管产品所投资产期限,加强对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应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而采取滚动发行等方式使得资产管理产品的本金、收益、风险在不同投资者之间发生转移,实现产品保本保收益的,将被认定为刚性兑付。
在新规公布之前,短债长投的期限错配,是银行理财的普遍运作模式。不过,目前存续的银行理财中,产品期限具体构成,尚无权威数据。近期有数据称,2016年,一年以内期限的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占全部理财产品余额的比重超过90%,而资产端的平均剩余期限约为3~4年。2019年过渡期结束后,可能会出现资产未到期而产品到期的情况。
“监管设置了一年半的过渡期,允许存续产品自然到期,但很多银行的资产端期限在3年到5年,甚至更长时间,一年半的过渡期并不充裕。”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分析师李奇霖说,监管细则目前还在讨论,过渡期的长短可能会进一步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