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改变行业调结构
过去多年,公募基金重视货币基金很大程度是基于年度排名和考核的压力而并非是自身经营业绩。其货币基金成为了往年关键时点年度冲规模的利器。其间,一些银行系依靠股东方的优势,规模大幅膨胀,在业内引起反响。为此,市场上一度出现了一句流行语:即,未来中国基金公司行业格局中,真正能发展起来的只有两类公司:一是有个“好爸爸”的,即股东资源;二是有业绩或者特色的公司。
然而,一旦货币对于规模及其排名的意义变得微乎其微时,各家基金公司无疑将调整策略。第一财经从业内了解到,2018年发展权益产品成了多家基金公司的战略重点。
“我是觉得大公司考虑得会全面一些,货币只是小业务的一部分,公司吃饭的根本还是在权益资产。”论及行业变化,国内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副总经理陈华(化名)对第一财经如此表示,“公司这两年基本上错过了货币T+0业务扩张的机会,所以全口径排名不占优。前期也冲过货币,但带了很多有毒的资金,把收益率搞得很差,搞得恶性循环。后面决定只让进健康的资金,不对短期收益率有要求的。”
国内一家银行系基金副总裁近日也对记者表示:“2018年,我司第一件大事是做好合规工作,在强监管环境下,政策法规要求复杂,公司今年必须要将各种文件精神执行到位。第二件大事就是大力布局权益产品。
基金公司如此策略变化,一方面缘于监管等上层建筑的变化,使得价值投资、业绩本源的理念逐渐回;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市场环境的变化。
2017年四季度初,华南某大型基金公司董事长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明年(即2018年)头等大事将是大力发展固定收益产品,然而,随之而来的政策变化以及债券市场的调整幅度超过了很多人的估量。2017年11月17日,央行联合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部门,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按照资管产品的类型统一规制,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设立过渡期至2019年6月30日。《指导意见》在净值型管理、打破刚性兑付、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第三方独立托管等方面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再次凸显当下“严监管”的趋势,进一步强化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和穿透性。
自从2015年牛市泡沫破裂多轮股灾上演后,股票市场去杠杆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业内看来,未来一年股债之间去杠杆、通道的重镇应该还是在债券市场,这无疑将进一步延长债券市场的跌势。而眼下,在第一财经采访的业内人士眼中,似乎还没有完全止跌的迹象。当货币基金对公司的行业地位影响力大幅降温、固定收益市场跌跌不休的时候,股票市场的相对吸引力凸显。
在龙马股结构性牛市如火如荼上演的2017年,公募基金的赚钱效应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据Wind资讯统计,286只普通股票型基金中有82只去年净值增幅超过20%,占比28.67%;42只净值增幅超过10%,占比14.69%。620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185只产品净值增幅超过20%,占比29.84%;71只净值增幅超过30%,占比11.45%。与此同时,一些坚持业绩导向、价值投资的公司获得了投资者的认可。比如东方证券资管在过去一年产品募集时显现了过往大牛市才有的现象:一日售罄、按比例配售、百亿规模等。
陈华分析称:“东证资管的事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们公司做好业绩,去下决心做让产品风格明晰化、锻炼研究能力(发行业主题基金)、基金经理调整等事情。目前,投研体系正在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