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365讯,去年以来,大蓝筹和行业龙头受到追捧,而众多小盘股成交低迷,乏人问津。这一分化的背后,是作为市场主力军之一的公募基金对于上市公司的谨慎筛选和严格风控。
基金经理表示,研究成本高企是他们比较头疼的事情,上市公司的透明度是决定研究成本的关键因素。其次,券商的维护程度也很重要。如果券商提供较多针对某上市公司的研报,则相对而言可以增加基金对该公司的关注度,一些冷门股票很少被券商研报覆盖。在一些公募基金的风控标准中,未被研报覆盖的公司无法进入股票池。此外,一些股票成交清淡,对于体量较大且注重流动性风险的公募基金来说,难以从容进出。
公司不透明 研究成本高
目前A股有3000多家上市公司。对公募基金来说,选择投资标的要以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为依据,进行深入调研。“标的增多确实有一定的影响,现在研究成本太高了。”华南地区一家中型公募基金经理秦顺(化名)表示。
除秦顺外,多位公募基金经理也有这样的感受。
业内人士表示,研究成本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财务上的,如机构研究人员去上市公司调研的差旅费等。这一部分属于固定支出,在公司正常的运营成本之内,去年以来其实没有太大变化。受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第二块,即研究人员的精力。由于市场新增标的较多,给精力有限的基金经理与研究员加重了担子。
“这个时候,一家公司的透明度就显得很重要。对每家公司都去实地调研是不现实的。”秦顺说。
“为什么蓝筹白马、行业龙头涨得好?除了他们财务状况本身就比较健康外,另一个原因是这些"头部公司"的透明度高。花很低的成本就能清楚地看到它们的质地。”一家大型公募基金的研究人员吴俊(化名)告诉记者:“至于一些透明度低的公司,媒体报道不多,也难以被研究机构关注。如果缺乏媒体报道和研究资料,企业经营的真实状况难以确认,这意味着"踩雷"的风险大大增加。”
半年没研报 无缘股票池
券商等研究机构撰写的上市公司研报的数量多寡对公募基金选择标的也有影响。如果一家公司被多家券商的研报推荐,至少意味着这家公司被券商调研的频率较高,有一定的关注价值。
吴俊表示,如果一家公司被券商调研并有研报出炉,也算是获得了一种背书。
据Wind数据,截至2018年1月25日,共有1266份关于贵州茅台的券商研报。同时,检索另一只市值40亿元的股票,仅有9份与之相关的研报,而且最近一份的发布时间是2016年11月。去年这只股票的股价下跌近50%。
在去年涨幅居前的股票(剔除当年上市新股)中,相当一部分频频受到券商研报的关注。方大炭素去年涨幅达212%,去年关于该股的券商研报共有37份;鲁西化工上涨184%,券商研报共有65份;隆基股份上涨173%,券商研报共有101份;赣锋锂业上涨171%,券商研报共有94份;海康威视上涨149%,券商研报共有123份。当然,也有例外。鸿特精密去年上涨329%,但券商研报较少。
与之相比,去年跌幅居前的股票中,大部分股票全年的研报数量在个位数,一些股票甚至全年没有一份研报。
“如果一只股票最近半年都没有卖方研报关注,那么它连我们公司最基本的股票池都进不了。根据我们的风控标准,没有进股票池的股票,我们想买都不行。”秦顺说:“如果确实认为某只股票有潜力,也可以让我们的研究员去调研,但他们调研的途径一定程度上也要依据券商研报。”
另一家大型公募基金的高管表示,其所在公司的风控标准是:如果本公司买方研究员半年内没有对某家上市公司出具研究报告,则该股票无法进入股票池。
流动性不佳 唯恐“走不了”
“对于公募基金来说,一只股票的流动性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秦顺表示。
去年以来的结构性行情中,部分中小市值股票单日成交量降至冰点。根据Wind数据,1月25日成交额低于1000万元的股票有93只。
“如果股票的流动性不佳,要走的时候走不了,那就糟了。这样的股票我们不会买。”秦顺表示,某只股票如果丧失流动性,体量较大的公募基金产品很难全身而退,净值势必受到重创。
业内人士表示,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选择往往与市场大势契合。在严格的筛选过程中,伪成长或有水分的上市公司将逐渐被市场淘汰,品质过硬、透明度高的公司最终会展现自身的价值。获取更多财经资讯,请随时关注财经365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