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募行业,上海“一哥”的地位固若金汤。私募行业现在则是“三国鼎立”时期,北京、上海、深圳势均力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4月,上海、北京、深圳在中基协登记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分别是4697家、4554家、4246家。
深圳前海云溪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阳勇在受访时表示,目前,全国近一半基金小镇集中在浙江,且广州、横琴对基金公司的税收优惠力度大。这将会分流深圳的流量,以后深圳私募基金在全国的占比或将会下滑。
不少私募基金人士亦表达了上述观点,他们认为,深圳至少应该放开私募基金公司注册的口子,然后在税收政策上给予支持。
另一方面,上海目前是私募基金公司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城市。且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整体的金融软性环境好,聚集效应明显。在公募领域,上海已形成产业链条。业内有观点认为,深圳若在私募基金业错失良机,很容易与上海拉开差距。阳勇称,上海(在私募板块)一旦形成资源圈或者产业链条,私募人才、企业汇聚上海,深圳就没什么机会了。 采写:记者 黄玉凤
建言 业内人士:深圳应该继续开拓创新,充分发挥深交所优势
“深圳是一个金融重镇,如果在新型金融业态上面没有提供很好的软性环境,那么私募的未来值得担忧。”王涣之称,相对而言,深圳对传统金融如银行、保险的支持力度比较大,现在广州、横琴扶持私募,对私募公司有政策倾斜,深圳也应该有所改变。
“深圳不要因为出了个别反面案例而进行一刀切。”王涣之建议,一方面,深圳要把监管体制机制建立起来,另一方面要继续开拓创新,创造更好的环境。
他认为,深圳不管是发展大湾区还是走向世界,金融是一个很重要的板块。而且深圳有深交所这个独特的资源,应该充分发挥这个优势。
观察 深圳开商事改革先河,私募基金发展快速
在体量上,深圳基金业一直名列前茅。记者梳理发现,2014年,已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完成登记的深圳私募基金管理人有736家;到了2015年,这一数据猛涨到3559家。
2016年,由于中基协对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备案进行规范和整顿,取消“空壳私募”的备案信息,国内备案私募基金管理人明显减少。深圳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亦有所减少,总共3544家,数量仅次于上海。在2017年,该数据上升到4377家。截至2018年4月底,深圳私募基金管理人达4554家,同期上海地区的数量为4697家。
不仅是私募基金领域,公募基金等其他的新兴金融企业亦在深圳遍地开花。这与政策的扶持分不开。以前海为例,在金融地缘优势以及“先行先试”政策支持的双重叠加下,前海对新兴金融机构的吸引力提升。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自贸片区累计注册金融类企业51188家,注册资本4.41万亿元,入驻金融持牌机构195家。
“深圳实行新的商事制度改革,开中国商事改革的先河。前海自由贸易区吸引了一大批公司来深圳前海注册。这是金融投资类公司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广东前润并购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前润基金)副总裁王涣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监管 互联网金融整顿“祸及池鱼”?
繁荣的背后往往暗藏危机。更何况,由于监管政策的收紧,深圳基金行业早在2017年便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这得从2016年年初,国务院整顿互联网金融开始说起。国务院一方面打击互联网金融违法违规活动,另一方面规定非金融机构、不从事金融活动的企业,在注册名称和经营范围中原则上不得使用“金融”、“资产管理”、“基金”、“基金管理”、“投资管理”、“财富管理”、“股权投资基金”等字样。
作为互联网金融以及私募基金“大户”,深圳是最早暂停“投资”类企业的登记注册的城市之一。其实,国务院的文件下发了之后,全国各地都在不同程度地收紧投资类公司登记注册的“口子”。不过,2017年初,广州、横琴等地曾放开过一段时间,而深圳则一直处于监管高压状态。
“在这方面,私募板块在深圳受到的压力比较大。”不少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了类似观点。位于深圳前海的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的人士更是感叹:“连(基金)公司都注册不了了,谈何发展。”
记者从深圳金融办获悉,国务院的文件下发之后,深圳对私募企业的注册门槛把控一直都非常严格,实行择优限劣原则以及稳妥审慎原则。如对新设股权投资类企业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类型仅限定为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金融机构、上市公司;私募管理类企业注册资本实缴不低于1000万元,股权基金规模不低于1亿元,实缴5000万元。
也有知情人士透露,深圳将继续整顿互联网金融,目前对私募的监管趋紧。未来,深圳将根据国家政策,结合深圳的市场情况,在合适的节点进行调整。获取更多财经资讯,请随时关注财经365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