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内不少大财团似乎进入了多事之秋。大致分为几种情况:一是证券市场上一些某某系的“枭雄”们受到调查,引发证券市场出现不小的震动;二是国内开始显著强化金融监管,近几年在海外投资特别活跃甚至“凶猛”的大财团受到“关照”,他们对外投资的资金流出,开始遇到明显的阻碍;第三类是以保险公司为主的机构,近年在国内证券市场大肆举牌,试图控制一些实体企业,但由于引发市场强烈反弹,最终受到政府的抑制而作罢。上周传闻部分财团受到排查引发股债“双杀”的事件,就是近期复杂形势的注解。
随着此前关于整顿某些财团的传闻不断成真,国内企业家和业内人士都陷入了一种来自市场经营之外的焦虑之中:这是什么性质的清理整顿?会有什么样的尺度和力度?今后会持续多长时间?相关的整顿有没有边界?……大家都试图尽量拨开迷雾,了解真相,减小政策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为今后的方向和策略找到一些支撑性的判断。
我个人相信,中国目前对于一些知名大财团的清理整顿工作还是有边界的,这是个基本判断。那么,如何看待这个边界?有几种情况:一是这些大财团的领导个人面临的际遇不同,有些人会受到影响,有些人则不会受到影响,这就要看他们的表现如何,也要看他们所涉及事情的性质和影响规模如何。过去也曾有财团领导协助调查,很快就没事回来的例子,企业继续经营,事业继续发展,这是最好的情况。
二是他们通过资本收购等边缘渗透方式所导致的复杂资产关系,必须得到处理和抑制。这一轮所涉及的大财团,往往都涉及到跨行业投资或资产并购,财团的跨领域业务复杂、资产关系复杂、债务关系复杂、资金海内外调度复杂。虽然多元化经营是企业自身的发展策略,但如果所形成的资产负债可能关系到潜在金融风险或社会风险,或者涉及到资产大量对外转移,那就不是单纯的企业经营行为了。这时候,国有银行必须清理其中含混不清的资产关系,对可能的风险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摸清底线在哪里。
三是今后国内民营财团可能出现与国企混业的模式。我认为,今后恐怕会有适度的混业经营模式出现,也就是用国有企业来混业民营资本,如同王石的万科一样,在最新的股权变动之中,被深圳市地方国企所混业。万科的模式,可能会在一段时间之后更多地出现。要指出的是,不同于目前所进行的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混业改革,涉及民企财团的混业是他们主动邀请国企来混业民企。这种混业的目的,除了提供一定的资本支持,更重要的可能还是以混合体制来获得安全感。这种混业可能体现在财团或上市公司的股权层面,也可能体现在民营财团的重大项目层面。
伴随改革开放,中国的民营财团发展近四十年,还出现上述情况,颇让人感慨。之所以如此,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民营财团们虽然拥有各种资本关系、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有些还是多层次的复杂关系,但他们却对中国的“系统重要性”没有根本的认识,因此,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没有去真正构建企业的“系统重要性”。
我曾在内部讨论中强调了一种差别:绝不将“系统重要性”等同于“大而不能倒”。实际上,很多民营企业家有这种误解,他们认为把企业规模做得越大、资产关系弄得越复杂、银行信贷和各种债务关系相互关联,就会屹立不倒。实际情况与此差别很大,有时候,“大而不能倒”可能会害死人。因此,今天国内财团所遇到的情况绝非是偶然的,实际上是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