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曾经拍过一部动画片叫《料理鼠王》,讲的是一只酷爱厨艺的小老鼠,在战胜各种困难后,终于和自己的人类朋友一起美梦成真的故事。
绝对是一个挺荒诞的故事架构,颇有些弼马温看管蟠桃园的味道,但整部电影看下来,却没有半点儿荒诞、违和的感觉,反而让人感到很温馨,很励志。这似乎是美国人拍摄的同类电影的一个共同特点。其实,要达到如此效果,也并非什么天大的难事,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比如,故事的结局一定要美好,要让观众——尤其是小朋友——感到舒服,绝对不能给他们留下心理阴影。再比如,故事中设置的人物,形象要生动而正面,或可爱、或睿智、或勇敢,最好还都挺幽默,而且,命运要足够曲折,但最终又能迎来曙光,这样,不但人物形象有深度感,便于主题烘托,而且也利于有代入感的观众,充满生活下去的希望。另外,无论是形象设置,还是细节的处理,都要讲究逻辑。
这部《料理鼠王》在形象设置和细节的逻辑处理上,还是很耐琢磨的。
比如,那只爱厨艺的小老鼠,其形象设置的基础就很讲究。鉴于老鼠拥有总是比人更知道哪种食物更美味、更健康的本领,再加之其善于“偷窥”的习性,“老鼠大厨”这个形象,也就具备了基础可信度,其偷师学艺最终成才也是顺理成章,正如猪八戒必定贪吃、最终加封净坛使者一样,若换成别的什么动物,这个形象的说服力,肯定就要差许多。
再比如,影片开始时,老太太在家里发现了那只小老鼠,恐慌之下,一通乱打,结果打出了一大窝老鼠,老鼠们仓皇逃窜,一番天翻地覆之后,自然引出了“老鼠大厨”的另类“鼠生”。“只要在家里发现一只老鼠,那就说明还有一群藏在阴暗处”,这就是生活的真实逻辑。老鼠是群居动物,在这个世界上,孤独的人常见,但孤独的老鼠,真不多见。于是,这只另类的、孤独的“老鼠大厨”,当然就更像人了,听得懂人话,办得成人事,但在绝大多数的人眼里,“鼠大厨”再“孤独”,它仍是一只不孤独的老鼠。就此,这个超现实的故事,也就产生了现实的指向意义。
另外,还有一处细节,也几乎彻底复制了现实。当高档餐厅里有老鼠的秘密被公开之后,餐厅立即就倒闭了。显然,这既是对现实的忠实反映,也是对现实的批判,并通过这种批判,为观众勾勒出一幅超现实世界应该有的完美图样,并希冀以此带给观众一些哲学上的启迪。这样的设计路径,显然是有其内在逻辑性的。
但是,电影有电影的逻辑性,生活有生活的逻辑性,两者有相通的时候,当然也有绝不能混淆的时候;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一只老鼠“烹调”出来的高汤,在现实生活中很现实地生活着的人们,大概没人愿意品尝。
因此,“只要在家里发现一只老鼠,那就说明还有一群藏在阴暗处”的逻辑,以及发现一只老鼠就要倒闭关门的逻辑,既适用于这部电影,也必须适用于现实生活。所以说,有人强调“记者在海底捞卧底4个月才发现一只老鼠”,言外之意指这家店“已经很不错了”,“还值得信赖”,就真的有点儿没有逻辑了。
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既不懂老鼠的逻辑,也缺乏人类现实生活的逻辑:一个刚刚入职的生人,但凡脑筋正常点儿的,怎么能、怎么敢拿着手机四处搜寻老鼠乱窜的画面呢?那不是找打吗?总归要混熟了人头儿,才能放心大胆地干。
这才是真实生活的本色逻辑。不幸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视这种逻辑的人实在是比较多,这就难免使原本很现实的现实生活,总笼罩了一种超现实的色彩。在这种迷茫色的笼罩之下,人们总热热闹闹地伙在一起,也难怪连老鼠都会“孤独”起来。(原标题:木木:孤独的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