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出现减速分化局面,地缘政治、贸易保护主义等风险持续升级,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亟待变革调整的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积极探索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新举措。在此背景下,2009年6月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首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金砖机制开始由原来的外长会晤机制转变为领导人会晤,截至目前已经举行了八次会晤。虽然金砖国家在金融危机以来也出现减速分化的现象,但金砖国家对全球影响不断上升的势头没有改变,金砖机制已经逐步成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持久动力。
金砖机制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三大基础
金砖国家作为金融危机以来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经济体,客观上构成了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重要力量,金融危机为金砖机制参与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创造了重要的时机。
世界格局变动是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根本动力,二战以来全球经济治理一直由美国等发达大国主导,特别是著名的七国集团(G7)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成为主导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核心机制。但金融危机以来七国集团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已经由20世纪70年代的70%左右下降到50%左右,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占全球经济比重上升到全球的半壁江山,世界经济格局出现重大调整,G7代表性显著下降,新兴经济体的话语权亟待提升,在此背景下,以新兴经济体为成员的金砖机制的作用就格外突出。
自从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师吉姆·奥尼尔首次提出“金砖四国”以后,金砖概念就备受关注。2003年10月,高盛公司在题为《梦随BRICs:通往2050年的道路》(Dr eaming with BRICs:The Path to 2050)的报告中预测,2050年世界格局将面临重大调整,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将挤入世界前六大经济体行列,中国将跃居全球第一大经济体,金砖国家将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尽管各国具体的经济增长趋势预测曾经受到多方质疑,但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地位稳步上升的态势却得到较多认可,因而,金砖国家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变动,由此构成了其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第一个基础。
金砖机制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第二个基础,在于金砖国家具有共同的利益诉求。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大多游离于全球经济治理主导体系之外,伴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金砖国家期待提升全球话语权的愿望越来越迫切。特别是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主导全球金融货币体系,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大国普遍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货币金融治理体系剧烈波动,对新兴经济体产生较大的溢出效应,金砖国家期待提升金融话语权的诉求日益强烈。与此同时,在气候变化、经贸合作等方面,金砖国家也期待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此增强应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能力,提升自身在国际问题上的谈判筹码。这些共同的诉求促使金砖国家有着较为强烈的合作意愿,金砖机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动力得到强化。
当然,在缺乏外部冲击的情况下,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通常比较稳定。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为金砖机制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创造了重要的时间基础。金融危机不仅预示美国金融创新过度等重要问题,而且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也构成较大冲击,促使世界各方反思“自由化”为核心的华盛顿共识的有效性,也促使全球考虑G20等新的治理平台的必要性。在此背景下,金砖国家作为金融危机以来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经济体,客观上构成了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重要力量,金融危机为金砖机制参与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创造了重要的时机。
金砖国家分化未改金砖机制发展前景
深化金砖国家发展的共同利益,将有助于推动金砖国家的开放合作,促使金砖国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及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
金砖机制虽然备受关注,社会各界也充满期待,但近年来金砖国家也出现分化调整的局面,外界担心金砖机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然而,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金砖国家经济减速有其客观性,因为全球经济近年来也不断减速,构成金砖国家外需减弱的直接原因。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大部分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疲软,欧洲和日本都实行了量化宽松的超常规货币政策,欧洲与日本央行还推出了负利率的政策,美联储伴随着美国经济的稳步复苏而较早进入加息的通道,主要国际货币的央行货币政策分化引发了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资本跨境大规模流动,金砖国家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大,还一度显著推高巴西、俄罗斯等货币危机风险,相关国家经济不振也就不难理解。
然而,相比其他金砖国家,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在金融危机以来虽然也出现波动,但仍然保持较高增速,表明金砖国家的经济并非集体出现减速。2016年,中国、印度经济增速分别为6.7%与7.1%,巴西、俄罗斯及南非的经济增速分别为-3.6%、-0.2%与0.3%,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7月份发布的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速预测,2017年分别是6.7%与7.2%,而2017年巴西、俄罗斯及南非的经济增速预测分别为0.3%、1.4%与1.0%。
中国与印度经济为何能在金砖国家中表现出色?这其中的原因颇为复杂。但按照经济理论,金砖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都处于经济追赶阶段。按照比较优势理论,这些国家都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较快增长,为何只有中印两国能够实现较快发展。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俄罗斯、巴西、南非与中印两国存在较大的产业结构差异,俄罗斯、巴西、南非等国经济都是资源主导,这种结构的经济受到全球经济的需求影响更大,全球经济景气周期带动大宗商品高速增长,而全球经济低迷无疑对大宗商品构成较大冲击。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波动促使大宗商品价格低位徘徊,大宗商品出口国大多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稳增长难题。从这个角度看,中印两国抗风险能力相比其他金砖国家高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由此也揭示了中印构成金砖国家经济发展重要引擎的客观基础。除非全球大宗商品再次进入景气周期,否则俄罗斯、巴西与南非经济重回高增长的概率不大。在此背景下,金砖国家经济依赖中印的现象将更加突出,中印经济总量占金砖国家总量比重由金融危机之前2008年的60%上升至2015年的79%,2016年达到80%左右的水平。
虽然部分金砖国家经济减速分化,但中印经济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促使金砖国家在全球事务中依然拥有重要地位,从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过时的言论不合时宜。与此同时,中印未来有望保持较高增速,中印在金砖国家经济总量中的占比有望保持高位,促使中印在金砖合作机制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深化中印合作符合中印两国乃至所有金砖国家发展的共同利益,此举将有助于推动金砖国家的开放合作,促使金砖国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及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从这个角度看,金砖国家虽然出现减速分化,但并不改变金砖机制的稳定发展。
促进金砖机制行稳致远的三个重点
当下区域及全球治理动向,推动金砖机制创新升级需要关注以下三大重点:一是金砖机制需注重成员扩围与效率提升的平衡;二是金砖机制需注重凝心聚力谋求利益共同体的构建;三是金砖机制需注重对接其他治理机制的建设。
针对近年来金砖国家出现减速分化的现象,如何推动金砖机制创新以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内容。今年9月3日至5日在厦门举行第九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金砖机制建设将成为重要内容。结合当下区域及全球治理动向,推动金砖机制创新升级需要关注以下三大重点。
一是金砖机制需注重成员扩围与效率提升的平衡。金砖机制成员并非固定不变,2010年之前主要指中国、俄罗斯、巴西和印度等四个具有较好成长前景的新兴市场国家。2010年12月,四国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正式吸收南非加入,金砖机制由原来的四国转为五国。南非加入金砖机制以来,金砖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从2010年的18%上升至2016年的22%,提升了金砖国家在全球的影响力,同时在政治、人文等领域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金砖机制扩围并非越多越好,成员的增加客观上将增大金砖治理机制的协调成本。一方面,金砖机制吸收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入围,可以促进发展中国家集体发声,推动区域或者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能够反映更多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具有更大的代表性。另一方面,更多成员的参与也容易加大协调的难度,各成员之间的诉求较难磨合,最终可能影响效率的提升。由此可见,金砖机制的发展需要注重成员扩围与效率提升的问题。
二是金砖机制需注重凝心聚力谋求利益共同体的构建。金砖国家在经济结构、资源禀赋、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差异。从而金砖机制成员之间不仅仅是合作关系,还可能在某些领域方面是竞争关系,由此可能导致金砖成员合作深化面临挑战。如何寻求利益共同体,已经成为金砖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从短期来看,金砖成员的利益共同点就是让各方能够改变发展分化的局面,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健康增长,深化各成员之间的开放合作。重点推动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建设,让金融资本更加惠及各方成员,推动成员之间产能合作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实施创新驱动以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从中长期来看,金砖机制的主要利益共同点是提升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的世界影响力及话语权,借此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调整完善,最终实现自身的发展及在世界的话语权提升的双重目标。
三是金砖机制需注重对接其他治理机制的建设。金融危机以来,不同的区域治理机制缺乏有效沟通与衔接,区域治理碎片化的问题较为突出,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全球开放合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金砖机制要行稳致远,应创新治理思路,推动自身与其他治理机制进行对接,客观上可以扩大金砖机制成员开放合作的“朋友圈”,深化金砖国家同其他国家更加紧密的合作。
更重要的是,通过金砖机制同其他治理机制对接,有助于扩大金砖成员与其他国家的共同利益,形成广泛的利益共同体,磨合世界各方的差异化诉求,遏制反全球化思潮的蔓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调整,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最后实现全方位合作发展、互利共赢的目标。(原标题:陈建奇:金砖机制 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