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可持续发展,需要把握两个关键点。其一是风控,消费金融行业具有普惠金融的性质和小额分散的特点,行业数据表明,目前70%左右的人口是没有征信记录的“白户”,如何判断这些人的信用情况,如何控制风险是一个难点,也是重点;其二是资金成本的控制,如何保证良好多样化的资金来源和融资成本,如何控制系统、运营、推广等方面的资金成本也是一个关键。
消费金融这两年比较火,除了政策方面的因素外,行业自身特点、宏观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未来国内消费升级等也产生了作用,消费金融仍将发展壮大。
尤其在移动支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小额信贷市场迅速发展,一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上半年都交出了靓丽的成绩单。但由于国内消费金融发展历史不长,2009年政府颁布《消费金融试点管理办法》后,捷信、锦程、中银、马上、北银等消费金融公司开始运营,我国的消费金融领域才真正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井喷式发展是在2014年银监会颁布新版消费金融试点管理办法后,即使从第一批消费金融牌照发放的时间来看,国内消费金融发展尚不足十年,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内消费金融风控尚处于初级阶段。比如近年来,消费金融公司开展业务过程中的操作风险不断暴露,用户被借贷、多头举债、被暴力催收、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时有发生。
业内人士称,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大量的消费金融公司崛起,市场有无限可能性。另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日趋成熟,让量化风控有了更多的想像力。但这也是坏的时代,中国的风控,还处在莽荒状态,马上消费金融助理首席风控官杨明表示,不少消费金融公司对风控的认识存在误区,把大数据或者大数据模型等同于风控。
他认为,风控不仅仅是大数据模型,风控更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闭环体系,大数据模型对于风控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只是其中的一环,风控体系包括很多层面,例如贷前、贷中、贷后全面的风控系统的搭建,包括新产品上线的风险评估、渠道管理、反欺诈人工调查,还有操作风险管理、资产管理等都是风控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据悉,马上消费金融搭建了一整套完善的风控体系,包括新产品上线的风险评估,合作方、合作渠道的管理、审批策略、大数据模型、反欺诈策略和调查、贷后预警、催收、操作风险管理以及资产质量监控等,马上金融针对风控体系设立了一系列职能部门,对公司各种类型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
不过,正因为国内消费金融市场风控还处于初级阶段,也引发了一些欺诈事件。杨明指出:“究其原因,一是消费金融欺诈成本较低,金额较小,国家和金融机构对其的打击力度不如对大金额欺诈打击力度强,因此欺诈分子愿意铤而走险。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个行业兴起时间不长,很多机构风控能力不足,难免成为欺诈分子的攻击对象。”
“仅凭大数据分析就把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借出去,这无异于是一场赌博。”客观而言,传统风控手段成本极高,而采用大数据系统综合数十万个变量进行风险建模,覆盖的人群足够多,模型相对稳定、有效,也能降低风控成本。招联消费金融公司负责人指出:“目前大数据的主要问题是‘孤岛’。其实银行的大数据质量最好,他们有信用卡和借记卡记录,希望能推动金融数据共享;互联网公司的社交数据和三大运营商的数据也很有价值,如果能把金融的数据、社交的数据、运营商的数据进行整合,那么大数据的作用和意义才会更大。大数据现在发展有两个误区,一是隐私得不到保护;二是数据虚假,所以在大数据运用中要有所甄别。”
业内专家表示,消费金融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大家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策的顶层设计和监督管理,以及市场从业机构的自律、自强、创新的发展。(原标题:评论:发展消费金融要谨防走入大数据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