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许人才一个美好的未来;人才,也在许中国一个美好的未来。当人才的美好未来和国家的美好未来相辅相成,这是信心的坚实基础,也是崛起的动力源泉。比如,“八剑下哈佛,共聚科学岛”。8位哈佛博士后在“同一个楼道工作”,7年时间里,又陆续归国,共聚合肥科学岛,锻造“国之重器”,从而成就海外留学人才回归祖国的一段现代传奇。
也正因为泛起于时代洪流,浓缩某种宏大叙事,这样的传奇个案,又具有了解读时代、洞察历史的标志性意义。
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哈佛八剑”背后,我国正在进入海外人才快速积聚期和加速回流期,一个留学生回归的拐点正在加速来临。
权威数据显示,考虑时滞性,留学生回国人数已经接近出国人数,这是中国自上世纪以来的首次拐点,所谓“海归顺差”有望出现。2016年归国留学人员增长率,也首次超过出国留学人员增长率。
人们想要追问:这样一个留学生回归拐点为什么会到来?它对中国经济以及中国的未来又意味着什么?
这样一个拐点,其实是信心的拐点——只有当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对国家有信心,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信心,这个拐点才会来临。正如“八剑”之一的王俊峰所说:“祖国就是一个强磁场,对这个国家没信心的人,是不会选择主动回国的。”
问题是,信心源于何处?
从个人来说,当然是有一个价值获得和理想实现的更好平台。8位哈佛归国博士,性格上都不太愿接受采访,对抛头露面的事不感兴趣,而是一心埋头科研。科学岛吸引他们的,是很安静很漂亮的环境,但更重要的恐怕是国际一流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他们在这里,可以和在美国一样,甚至可以更好地进行科学实验,实现人生价值。
从国家来说,则是一个科技飞速进步、经济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2016年全年,中国高质量的科研产出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经济取得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仍然保持7%左右的速度,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978年的2.3%上升到2015年的15.5%,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只有科技和经济的实力,才能对人才产生强大的磁力。
这意味着,中国,正在许人才一个美好的未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某种程度上,“用”字比“聚”字更重要。
回归,是因为回归之后有更好的用武之地。信心,也源自这样的用武之地。毕竟,人往高处走。经济全球化的人才流动,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哪里能够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哪里就是人才的归宿。
这样一个拐点,其实也是转型的拐点。
众所周知,当前的中国经济面临十字路口。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经济能否成功转型,产业结构能否成功升级,将决定着大国是否能够崛起。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拐点,与中国留学生回归拐点正好重合,显然不是偶然。
按照经济学家张维迎的说法,中国过去30多年来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套利行为推动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但如今套利空间正在缩小。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就是要由套利走向创新,要靠创新型的人才,推动我们由配置效率改革带来的增长到创新、新技术驱动的增长。
按照经济学家周其仁的说法,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改革,把原来偏高的制度成本大幅降下来了。而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下,突围的方向就是要靠创新,通过创新来突破全球经济形成的僵局。
无论哪一种说法,显然,人才都是创新驱动的前提,是决定经济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当新的科学革命正在发生的前夜,很多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谁能汇聚人才、抓住机遇,谁就能取得科技上的创新突破,获得经济增长的红利。
中国留学生回归的拐点,显示了这样一种趋势,并且正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上发挥作用。目前77家海归董事长在674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占比达11.4%。同时,在77家上市公司中,制造业公司共48家,占比62.3%,排名第一。这体现了创新型企业家,对“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这句话的生动诠释。
特别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尤其能够说明问题。中国政府在AI研究上的投入平均每年呈两位数增长。高素质、高学历的顶尖AI海归人才选择主动回归,并逐渐成为中流砥柱。研究显示,2010年至2014年间,中国在AI方面的专利申请达到8410项,比2005~2009年这五年增长了186%,AI产业迅速崛起,引起全球瞩目。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可以说,中国经济能否成功转型,产业结构能否成功升级,就取决于能否吸引汇聚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原标题:付克友:中国留学生回归拐点是信心的拐点也是转型的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