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很多一二线城市都陆续推出措施吸引高端人才落地,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各种名目的优惠政策,例如高年薪、送车房,甚至股权激励等。这些优惠措施对于在海外已经创有一番事业的年轻创业者确实有吸引力。
他们掌握了世界上先进的市场理念和尖端技术,在海外有丰富的人脉关系,如果国内能够给他们提供与之相当的报酬,很多人是愿意回国工作的。这对经济转型之下急于建立新的发展方向的城市来说,自然是一个重要资源。因此,给这些特殊人才丰厚的利益,让他们安下心来、扎下根来,是合理的。
目前出现的人才落地措施,自然不限于处于金字塔尖的海外高端人才,一些城市对于国内具有博士、硕士乃至普通的大学毕业生身份的年轻人,也制定有层次不同的优惠政策。这种措施应该说也是有其合理之处的。普通的大学毕业生目前来看也许不能马上作出突出贡献,但他们作为一种人才储备,对提高企业的职工素质,甚至对提高整座城市的人口素质,也许能够产生积极效应。
但是,笔者认为,对高端人才给予物质上的满足,这应主要由企业支出,因此更大程度上要由企业来自行决策。事实上,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为了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所建树,早就对特殊人才制定了特殊措施,使他们的收入处于较高水平。应该说,在这方面,企业是最会算账的,投出了“桃”,必然会收获更多的“李”。
那么,企业如何保证自己付出了很大代价请进来的高端人才能够真正派上用场呢?一个重要的手段便是为他们创造合适的创新环境,使他们能够有用武之地。更本质地说,这种创新环境应该不是为某一位高端人才专设,而是企业的一种常态,是企业的一种文化。如果缺少了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企业要想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基本上是很难的。
为什么我们的一些大型国企在自主创新方面乏善可陈,倒是一些民企创造了突出的成绩,虽然原因众多,但不能排除的是,国企里各种体制制约与创新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因此我们看到不少这样的事情,一些国企大手笔请进的高端人才,有时会无用武之地,最后反而造成了人才流失。
当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之后,对于一些城市目前大手笔推行的吸引人才策略,就可以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以高额的物质利益诱引,确实能吸引到一些高端人才,但吸引人才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要创造出成果。这就更需要政府建立起适合创造、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而这在目前也是更需要政府做好的工作。
最近几年,国务院大力推进政府职能改革,撤消和下移了大量行政审批项目,特别是取消了一些职业资格认定以及不少政府收费项目,这都是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在激发市场活力、优化创业环境、加大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方面略显不足,造成了“不缺人才,但缺少适宜人才发展的市场”的尴尬局面。
其实在这方面,我国是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吸取的。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地方对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努力,主要体现在出台各种政策优惠措施吸引投资,在各种高额利益的刺激下,确实吸引了很多外来资本进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这种优惠政策是只针对于引进资本,并不是所有资本都能享受到的普惠待遇,导致外来投资看上去红红火火,却对本地区经济提升未产生大的效果,或者这种效果只是在增加GDP上产生作用,对本地社会经济改善效果较小。
当政府由于各种原因取消优惠政策的时候,这些原来被奉为上宾的外来投资很快便撤资走人,而因为地方政府长期以来未能在优化创业环境方面有重大突破,其他更多的当地企业没有迅速成长,无法承担起支撑地方经济的重任,导致一些地方的经济并没有实质性的加速。
中国正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中国经济结束了以往的高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后,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要让这一改革顺畅推进,结出理想果实,确实需要大量人才的共同努力。对于政府来说,向部分人提供政策优惠,虽然可以作为一个选项,但更重要的还是优化地方的创业环境。
如果一个城市能够建立起这样的市场环境,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享受到自主创业的快乐,这个城市就能够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城市,能够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原标题:周俊生:吸引人才要有优惠政策 更要优化创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