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在北京真有这么难吗?”我这位亲戚,刚买了套房。“那就是了。我给您算一算。现在北京买房,只要是在五环以内,新房怎么也得七八万,靠近四环就得10万了。普通一套房子1000万,一点也不夸张。贷款500万,每月房贷要还3万多。贷款400万,每月房贷也要2万多。月薪五六万,刨掉税,还完房贷,只够油钱。如果是税后五六万,还完房贷,剩下的交完物业费(或者房租)、油费,再给父母一点家用,自己还有应酬,估计没剩几毛钱。”
我还没有说,养孩子的费用。你所在小区有自己的幼儿园,倒是省事,否则要到一个名额也得排长队。小学更不用说了,“学区房”三个字让无数家长一夜愁白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真是佩服大城市还敢生两个孩子的父母们。顺便强调一句,妈妈们是相当伟大的。
我真不知道月薪1万多也称为高收入的依据是什么。“那按你的意思,一个月拿七八千甚至五六千的,就没法活了?”也不是。每人有每人的活法。月薪七八千,北京城区一居室就要4000,加上吃饭和交通,必须是月光。多数只能租一两千的房子,路上花的时间比较多,辛苦一些。
从现实看,京沪深这类城市,月薪1万多,商品房是暂时买不起的。也不尽然。我们身边不是也有朋友,刚毕业或毕业两三年就买房了?确实。但他们都是父母支持的吧。我就认识两个年轻人,分别是93后和95后,父母给了300多万做首付,各买了一套小房子。
说到这里,我又得拿自己的一位亲戚做例子。因为知道他父母连1万块都支持不起,他今年大学毕业时,我坚决建议他去了一个二线非热点城市工作。不记得这是我向第几个年轻朋友这么建议了。机会不只是一线城市才有。
谁都是从年轻走过来的,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吃点苦也正常。依靠自己的奋斗,无论是换来的物质上的房子,还是精神上的幸福,才格外可贵。也只有中国的家长,才会害怕孩子吃苦,将节衣缩食积攒的钱一把拿给孩子买房。当然这也无所谓对错。
最近看到我们记者的报道,有一批二三线城市出台若干政策吸引和留住人才时,心里略感欣慰。多年前我就写过,大城市的活力,是创新与创造,而年轻人应该是其中最具生命力的核心。否则就容易迷失在一片沉沉暮气里。
由此出发,北京市今年4月以来在住房方面推出的两个30%,我个人理解,其意义绝不只限于房地产。即,30%的共有产权住房(此前叫自住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拿出30%的房源面向非京籍人士。当然,他们也要符合限购政策。
我之前写过,共有产权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对于扩大住房供应,稳定房地产市场,具有重大意义。虽然有些年轻人毕业没多久就买了房,但大多数还是租房住。如果有成规模的公租房,配套设施相对完善(只能是“相对完善”),房租又低于市场价,相信对年轻人有较大吸引力。
同时,如果年轻人有了稳定可靠的可租房源,也不用担心房东动辄涨价,买房的时长就会延伸。这就起到了减缓住房需求压力的作用,从而有助于稳定房价。当年轻人工作一段时期,小有积累,就可以申购共有产权住房了。经济条件稍好的,则可以直接购买商品房。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表明,55.4%的一线城市受访者表示对楼市稳定的信心提高了,这与近期这些城市出台住房供应和租赁住房计划有很大关系。即使不是更重要也是同等重要的,是大城市住房保障政策,对留住年轻人的长远意义。像京沪两个特大城市,实施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着现实的必要性。比如,北京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就包括将部分中心城区人口外迁。
但北京的定位,有一项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前面说了,创新创造离不开年轻人。如果他们都被房价吓跑,或者整天为高房价忧心忡忡,创新的动力必然会受到遏制。从这个角度上,单独拿出30%的共有产权住房和公租房供应给非京籍人士(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年轻人),是一项聪明的决定。年轻人的住房问题有望得以更快地解决或改善,无疑是留下来的关键理由。(原标题:李一戈:在大城市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