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很火,阿里出了个“定损宝”,有人说要干掉10万定损员,这还是小事,还有互联网公司说这将会“干掉”700万代理人的呢。我们先看看保险圈啥反应:
蚂蚁金服“定损宝”来了,行业赞、弹、哀皆有——
赞:这个不错,可以结合使用,减少定损员工作强度。
弹:呵呵哒,它能看懂交警的事故认定书吗?知道哪些是故意哪些是意外?定损宝只能给方案,不能给答案。
哀:失业了也好,作为一个基层查勘,只想好好睡一觉。
想到AI未来的攻城略地,保险公司的“加班狗”都不淡定了——
定损员:懂不懂保险?懂不懂理赔?核保核赔是保险公司最核心的业务,关系着成本,让我们下岗,扯犊子呢!
市场部:可以取代我的人多了,不用AI!
办公室:快来取代我吧!累成狗!
IT部:财务系统改造,营运系统改造,各种客服活动急着上线……好长时间没睡囫囵觉了。
代理人:客户服务忙不过来,真想有一台AI助理。
记者在保险圈做了个调研,大部分人还是很淡定:说要撼动保险行业的这个宝那个宝多了,再多一个也不算多嘛!
事实上,近年来保险科技创新绝不只是一个定损宝,各种E投保、E理赔、E客服,在保险业遍地开花。不过,关于人工智能会“干掉”600万代理人的想法,或许是杞人忧天了。有业内人士表示,AI的到来,更像是保险行业正在引进一位新员工,而不是代替掉600万现有员工。AI以及各种技术手段可以协助保险销售人员更有效率地工作,并且能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客户需求。
据了解,目前保险公司引进人工智能的创新项目,更多应用在理赔和运营上。保险公司普遍在官方微信号上嵌入了理赔功能,可实现车险在线报损。目前,大中型保险公司已经全面上线各类在线投保平台。
AI来了,600万业务员能否安睡?
记者通过对多位业内人士的采访了解到,除了一些类投资的低端保险产品,保险还真是需要人来销售。因为保险需求看不见、摸不着,AI以及各种技术手段可以协助保险销售人员更有效率地工作,并且能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客户需求。
美国金融行业研究和培训机构LIMRA&LOMA总裁兼首席执行官Bob Kerzner预估,人工智能将推动保险业改变传统销售方式、运营方式,简单的保全、客服工作可能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
“我们可以看到机器人(300024)开始参与简单的客户问题解答。”他说,当然,也有客户更渴望和真人面对面交流,或者至少是电话交流。
不过,一位财险公司电销网销负责人认为,除了平安、华泰、泰康等少数公司,目前国内线下营销员及线上网电销坐席的产能距离国外同业差距很大,产能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保险公司对于销售员产能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但岗位肯定不会消失。“技术含量高、经验丰富、能够带来营收、利润的员工,到哪儿都不愁找不到工作!”该人士说。
而平安、太保、新华等一些大型寿险公司,则在考虑另外一个可能性:假如给百万代理人都配上一台机器人助理,将会带来怎样的效率提升?
目前来看,AI的到来,更像是保险行业正在引进一位新员工,而不是代替掉600万现有员工。“5-10年内看不到大规模的代替,但10年后很难说科技会给保险业带来怎样的颠覆。”多位保险公司人士表示。
AI成为保险行业的新锐势力。或许10年后,一些岗位将会彻底消失。
哪些岗位最快被KO?
据记者了解,保险公司引进人工智能的创新项目,更多地应用在理赔和运营上。
比如,保险公司普遍在官方微信号上嵌入了理赔功能,车险在线报损。很多保险公司在微信上已经能实现上传照片、简易事故处理,这背后就是人工智能的支持。
又如,保险公司的呼入呼出平台,一些简单的任务已经交给机器人了,类似客户简单回访工作,检查电销人员的问答是否合规的品控员,都由机器人来代替了。
投保平台也从自动化转向智能化。
2012年,平安人寿、中国人寿(601628)、太保寿险、阳光人寿相继开发试点移动投保平台。例如太保寿险的神行太保,现在可以现场支持客户完成了解产品、完成投保、获得核保结果、现场缴纳保费等全部流程,将保单承保时间由5天缩减至0.5小时。目前,大中型保险公司已经全面上线各类在线投保平台。
人工智能对保险公司的影响路径,先是实现无纸化、再是实现自动化、最后实现智能化。过去,保险公司大量单证需要全部用人工来录入、操作,现在能用机器替代的全部用机器替代。过去需要人来对比分析的,比如核保,依赖人的经验进行判断,现在很多简单件只要通过电脑自动分析就能实现智能化核保等等。
太保寿险的一位人士表示,虽然并不能算出多少岗位会被代替,但很明显,人工智能的贡献度非常可观,而且这一趋势还在加剧。
一位保险公估公司部门负责人感叹,例如有些环节仅仅是每天在电脑上点几个勾,复印、打印材料,员工岗位工资不高,人员流动性大,保险公司管理成本也比较高,这部分用工需求将会大幅减少。
前述电销网销负责人表示,目前管理水平比较高的企业,会特别要求人工智能服务比例的提升,从而降低客服成本,提升人均产能或工作效率。
该负责人还表示,国外保险公司承保、理赔流程都比国内简化,自动化程度也高。所以在承保、理赔环节中一些简单、重复、偏向数据分析比对的工作或将逐步被智能应用取代,例如询价、录单、打(印)单、保单配送,低端及小额查勘、定损,例行性的核损、核赔,简单的电话呼出呼入、检查电话坐席语音是否合规的品控岗等。相对应的是,有经验的销售人员、IT开发、网络安全、数据科学家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可能会大幅度增长。
记者与近20位保险行业从业者交流了解到,除极个别岗位外,大多数保险人更多感受到的是保险科技带来的效能提升,以及更加忙碌地系统改造,而不是其对岗位的冲击。
保险行业的高速增长态势稀释了岗位需求减少和调整带来的冲击。“这两年我们部门人员扩充了一倍多。”一家中型保险公司后台部门经理说。这种情形并不少见。
业内人士分析,一般而言,科学技术应用较多较好的行业,都是客户(服务、营销)成长增速特别快的行业,2016年寿险业务增速达到了31.72%,虽然AI逐步取代人工,自助服务的比例每年在提升,但各类岗位总体人力仍在跟着营业额及客户数增长。
一场保险业与BAT之间的较量
近四年来,BAT和保险行业之间的合作往来不断,日渐多的相互持股,让这两个领域水乳交融。
人才交换频繁:猎头反馈BAT挖人首选人保平安
这些年,不难发现BAT巨头和保险行业进行了大量的人才交换。除了圈内瞩目的国寿财险副总裁尹铭加入蚂蚁金融、阿里副总裁姜兴加入众安保险,互联网巨头和保险公司的中层和基层的交换其实更频繁。
BAT挖角路线:人保平安华泰阳光
周春华(化名)是某大型财险公司普通员工,十几年的保险生涯中,他做过业务,干过核保核赔和客服,又换过几家保险公司,在圈儿里面混了个脸熟。这两年,周春华被猎头公司盯上了。
“猎头们追着我推荐人,主要流向是BAT。”因为地头儿熟、业务精湛、熟悉不同公司的风格,周春华们的一些建议,让不懂保险的猎头和雇主们直叹,保险行业水太深,没有个引路人还真不敢贸然动手挖角。
在和猎头们的接触中,周春华也观察到一些现象。“人保和平安是猎头的首选择。从人保和平安找来的人,猎头的接待会格外殷勤,一家不成再推荐下家,服务到最后。”
周春华表示,目前BAT们主要在财险和车险领域发力,人保作为财险公司之首,成为BAT挖人的首选。“人保出来的员工,专业功底扎实,见多识广,对于疑难杂症的处理不在话下,但是由于老国企和互联网公司的文化差异巨大,跳槽适应情况因人而异。
“平安员工的绩效考核强度大,在业内是公认的。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拿1.5倍的工资。跳槽到BAT后,除了工资能上一个台阶,还免除了背负各种业绩指标的压力,适应性极强。”周春华举了一个极端案例,一位在平安电话中心被考核掉的员工,一气之下跳槽到BAT,不仅薪酬高了一大截,新工作还适应得很好。
此外,阳光和华泰也是猎头挖角的重地。太保、太平因为人员相对稳定,“货源”较少。
人保财险一位高层对记者表示,阿里和百度都曾经找过他,但是他表示,要等到这些互联网巨头“足够理解保险业务”的时候再说。
另一家跳槽到互联网公司的前保险高管表示,新公司虽然待遇提升了,但压力也大了很多,想想原来在保险公司的日子也挺好,每天按时上下班,日子较互联网公司舒服太多了。
保险公司科技人才奇缺
在BAT虎视眈眈之际,保险公司当然没有坐以待毙,也暗向BAT伸出橄榄枝。
要问保险公司中谁家“BAT”含量最高,无疑是众安保险。
原阿里淘宝保险事业部总经理姜兴在众安保险任副总经理,并在众安保险旗下的众安科技中担任总经理,这位“技术宅”一心要在保险公司里打造他的科技王国。
与出身就带着科技光环的众安不同,更多保险公司历史包袱沉重,在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压力颇大。
一位大型寿险公司创新部人士无奈地表示,保险公司从挖角BAT里大面积挖角不现实:一是给不了高额的薪酬;二是自身业务复杂,外来的和尚不一定好念经。他曾考查过IBM、微软等国际上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希望寻求合作,但是发现具体项目对接和落地的时候,仍然非常缓慢和困难。
“我们现在的人才建设主要靠内部培养,遇到有内部人才无法满足需求在关键岗位和角色,才会考虑到去挖角。”他表示。
但是,合作背后的竞争,尤其是数据竞争无一日不在。面对BAT和科技发展带来的颠覆,保险公司慌不慌?说不慌是假的。
根据毕马威调查,保险公司高管们对IT风险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调查显示,“新兴技术风险”是国内大多数保险公司高管所关注的风险——2017年是44%,2016年为43%。
毕马威的调查还显示,大多数(80%)中国CEO预计技术创新会给他们所在行业带来重大颠覆。他们将这个“颠覆”视为一个机遇,而不是威胁(75%),并表示更愿意在市场上主动出击,而不是等待被颠覆(70%)。
毕马威全球中国业务发展中心全球主席冯栢文称,“这些结果显示‘技术颠覆’对中国的CEO而言已经成为了‘新常态’。”
多数中国保险高管们在谈到关于企业未来三年的投资计划时,表示会在网络安全(86%)、数字基础设施(83%)、新兴技术(73%)、员工培训(70%)和包括对产品、服务及运营方式的创新(68%)等领域保持高水平的投资,以实现转变企业的商业和经营模式,提高盈利能力和增加客户参与度的目标。
保监会原副主席周延礼透露的一组数字显示,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共投资了174亿美元,其中中国投资了77亿美元(约527.6亿人民币),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其中在保险领域中国投资数量约为173项,同为世界第一,平均年增长率高达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