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365讯 “在我最初负责熊猫债券的时候,这是投行部门里面一个并不起眼的工作。”张霆开玩笑地形容说,2015年时在银行研究熊猫债,几乎“等于流放宁古塔”。
2005年10月,我国首单熊猫债正式发行,从2005-2015年第三季度,熊猫债券市场一直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接近10年的时间里,熊猫债的发行总额只有55亿元人民币。
在张霆看来,导致熊猫债遭受十年“冷遇”的原因,不仅在于国内外汇管制仍未松绑,存在更低成本的融资渠道,使得许多机构选择其他市场进行融资,归根到底,“没有人会愿意选择更高成本的融资方式,尤其是还存在不少法规的限制”。
2005年,央行宣布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施浮动汇率制度,到2013 年的 8 年间,人民币对美元总体呈现升值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行熊猫债券意味着在债券到期后,发行人需要支付更多美元来偿还债券本息,这直接降低了熊猫债发行主体的融资意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采取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则使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一降再降,直至降到近些年的零利率甚至实际负利率。熊猫债券的利率水平以人民币利率水平为基础,人民币利率水平总体上比美元高,直接导致发行熊猫债券的融资成本升高,对发行人的吸引力进一步减弱。
从2015年第四季度开始,熊猫债的发行迎来显著增长。其背后,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熊猫债相关政策逐步放松以及国内融资成本保持低位下行,市场初期面临的掣肘有所缓解。据时代周报记者查阅相关资料,2016年,我国债券市场共有28家主体发行熊猫债61期,发行总额为1180.4亿元,与2015年相比,发行主体、发行期数和发行总额分别增长366.67%、771.43%、1473.87%。
虽然受市场利率上升影响,2017年上半年发行缩量至80亿元,但包括摩根大通和法国巴黎银行等多家外资投资银行,均看好下半年的熊猫债市场,认为会有更多的外国公司到中国发行熊猫债券。“其实熊猫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张霆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虽然限时发行熊猫债仍然存在一系列的法律限制,但作为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中国市场的体量还是能够吸引到相当多的发债方。但张霆同时指出:“债券市场与汇率市场有天然的联系,熊猫债和人民币汇率机制之间存在复杂而密切的关系,要特别注意利率和汇率之间的相互协调。”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