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365讯 “雄安新区建设预计有一万亿元绿色融资需求,其中政府资金只能满足小部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至关重要。”8月19日下午,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在发布《雄安新区绿色金融规划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时表示。
马骏认为,雄安新区发展绿色金融面临经济基础薄弱、污染型行业占比高、当地金融发展水平低且环境风险敞口较大等多方面挑战。
与此同时,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也蕴含着巨大的投融资需求。《报告》总结雄安新区绿色投融资需求主要源于三大方面,包括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及保护性开发,绿色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建筑,清洁能源及资源节约利用。
比如,白洋淀区域治理预计需要246亿元,总额在千亿元以上规模;地下管廊建设资金需求约1400亿元;预计5年内绿色建筑建设安装投资达5000亿元;地热开发利用资金需求预计在百亿元规模……
“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绿色智慧城市、旅游大健康、先进制造业、绿色交通、新能源、基础设施等千亿级规模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众多,一万亿元可能都不够。”马骏认为,“雄安新区绿色金融快速跨越发展亟需外部资源和政策支持。”
那么,这么巨量的资金需求如何满足呢?《报告》提出了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投资中心、建立绿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建筑投融资示范区、构建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金融体系的“一中心、一示范、一体系”的雄安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设想。
为了实现“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投资中心”的设想,《报告》认为新区可以推动国内外领先绿色科技企业、高端科研院所、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等在雄安新区落地和集聚,政府支持打造绿色技术库、资源汇聚平台、绿色技术金融平台、创新服务平台等绿色金融支持平台。
马骏认为可以在雄安新区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绿色技术创新投资中心”,促进全球绿色技术转移,吸引一批绿色技术领域的天使投资、VC和PE投资基金落户,满足内在需求。
如何建立“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建筑投融资示范区”,《报告》建议新区应该系统总结国际经验,探索将绿色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转变成为可投资资产类别的路径和方法,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的积极性。
基于新区污水和固废处理、清洁能源、地铁轻轨、城市管廊、分布式光伏、绿色建筑等具体项目的特点,《报告》针对性地给出了典型的绿色投融资模式创新建议。
比如,《报告》建议白洋淀水污染治理项目可以采取“财政资金+国开行银行贷款+商业银行贷款”和“PPP+两岸开发”模式,地下管廊建设项目可以采用“PPP+绿色企业债”模式,污水固废处理类项目可以采取“PPP+绿色ABS”模式,城市轨交项目可以采用“PPP+物业开发”模式,城市公交类项目可以采用绿色项目收益债的模式,地热电站建设可以采取“绿色债券+绿色信贷”,而对于小型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可以采取绿色融资租赁的模式。
那么,如何构建“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金融体系”呢?《报告》认为新区应该鼓励出台绿色金融激励政策,主动集聚绿色金融要素资源,充分利用多种绿色融资渠道,积极引入新型金融工具,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强化环境信息的披露和使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