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名家 / 共赢 / 将军 / 北斗 / 花生 / 裕宸 / 荣泽 / 江湖 > 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持续发展需注入新动能

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持续发展需注入新动能

2017-08-24 13:0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梁达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上海证券报

新动能对于当前中国经济至关重要,其带来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还有新生产力的涌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使中国经济增长的含金量得以提升,并为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而经济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新动能的蓬勃发展和传统动能的转型升级,由此形成新老“双引擎”,这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必要条件。

  目前我国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这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要突破传统发展方式面临的瓶颈制约,必须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革增强发展优势,以创新释放发展动力,支持引导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壮大,促进新动能茁壮成长,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

  1. 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加快培育新动能,积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符合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方向的新产品不断涌现,在多个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15年末,工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5.7%。2016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5个百分点。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顺应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的新产品不断涌现。2013年至2016年,光电子器件产量年均增长27.1%,光缆年均增长19.1%,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年均增长33.1%,电工仪器仪表年均增长17.8%,太阳能电池年均增长22.1%,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年均增长45.7%,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年均增长12.7%。近两年,随着智能、绿色、高端产业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光电子器件等新兴产品均实现了年均百分之几十的高速增长。

  2.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装备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比2012年提高22.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的贡献率达到21.6%,提高10.5个百分点。电子和汽车产业已成为拉动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2016年两个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7.9%,比2012年提高16.6个百分点。从产品来看,民用无人机、城市轨道车辆、SUV、集成电路、锂离子电池、 太阳能 电池、光缆、光电子器件等新兴工业产品均保持了快速增长。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持续保持较高增速,表明经济增长新动能正在加快成长,并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稳中向好的新动力。

  3. 互联网行业迅猛发展,辐射作用日益增强

  一是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信息消费呈井喷式增长。2016年,电信业务总量3.6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8倍;移动宽带用户9.4亿户,比2012年增长3倍;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97亿户,增长0.7倍;光缆线路长度3041万公里,增长1.1倍;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93.6亿G,比2014年增长3.6倍;移动电话普及率由2012年的82.5部/百人提高到96.2部/百人,互联网普及率由42.1%提高到53.2%。

  二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行业迅猛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孕育、蓬勃兴起,互联网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占据了国际竞争的主动权。2013年至2016年,我国互联网行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规模以上互联网接入及相关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其他互联网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年均增长21.5%、32.4%、17.5%和28.0%。

  三是电子商务规模持续扩大,辐射作用日益增强。十八大以来,电子商务进入黄金发展期。2016年,全社会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26.1万亿元,交易额是2013年的2.5倍,年均增长36.4%。在电子商务的带动下,快递业、包装服务业等行业快速成长。2013年至2016年,全国邮政业务收入和快递业务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28.4%和39.3%,2016年新增快递业务收入已经占到全国邮政新增业务收入的89.9%;规模以上包装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2.0%。

  四是网络零售业态快速发展,对拉动消费和促进消费升级起到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和发展,网络购物用户数量大幅增加,网上零售市场交易额快速增长,市场地位明显提升,对拉动消费和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网购用户规模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比2012年底提高11.1个百分点。其中,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为4.67亿人,比2012年底增长1.9倍,2013年至2016年年均增速为17.8%;占网民的比重为63.8%,比2012年底提高20.9个百分点。

  从市场交易规模看,2016年,我国网上零售市场规模突破5万亿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一。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2万亿元,增长25.6%,增速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5.2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个百分点左右;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为12.6%,比上年提升1.8个百分点。根据网购用户专项调查结果显示, 2015年,网络交易额中占21.6%的部分是由互联网销售方式刺激所产生的新增消费。我国网上零售不仅在规模上稳居世界前列,在物流配送、商品种类以及商业模式创新上也创出了中国特色。

  4. 分享经济蓬勃兴起,重塑生产生活方式

  2013年至2016年,互联网分享平台所属的规模以上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8.4%。分享经济渗透到交通、住宿、金融、餐饮、物流、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和细分市场。以“货车帮”为代表的物流平台实现了货运车辆的共享,提高了社会物流效率;以“摩拜单车”、“滴滴出行”为代表的出行共享平台,为人们出行带来更多便利;以“知乎”、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知识服务平台,提供了服务技能交易、知识变现和知识分享的新渠道;以“蚂蚁短租”、“小猪短租”为代表的房屋分享平台,大幅提高了空置房使用率,开创了“人情味”的短租时代;以“陆金所”为代表的P2P网贷平台,拓展了中小微企业融资空间,拓宽了居民投资渠道。 

  5.创业创新带动就业能力增强,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吸纳就业效应显著

  一是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市场主体大量涌现,创业成为带动就业增长的重要源泉。2013年至2016年,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分别为1131万、1293万、1480万和1651万户,年均增速13.4%。其中,新登记企业分别为250万、365万、444万和553万户,年均增速30.3%。

  据有关部门测算,2016年初创企业新增招聘岗位数超过240万个,对新增招聘岗位的贡献率达到18.7%。据劳动力调查数据测算,2016年城镇就业人员在一年内新创业的人数比2012年增长了约36%。在全部失业人员中,平均每年约有7%的失业人员在为自己创业做准备。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热情高涨,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超过450万人,2016年登记的大学生创业人数达到61.5万人。

  二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企业大量涌现并蓬勃发展,对各类人员的就业创业吸引力日益增强。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数据,2016年我国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6亿人,其中分享经济平台的就业人员约为585万人,比上年增加85万人。从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快递服务业来看,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业企业从2013年的436家增至2016年的847家,从业人员增加16.1%。从分享经济的代表性企业滴滴出行公司的数据看,2013年至2016年,已有1100多万注册司机有过接单行为,其中1/4以上的司机日均接单4单以上。

  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意义重大。新动能对于当前中国经济至关重要,其带来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还有新生产力的涌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这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含金量的提升,为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

  当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发展新经济既是顺应时代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在国际上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新形势下,培育经济新动能就显得更加重要而紧迫。

  1.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传统动能由强变弱,经济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新动能的蓬勃发展和传统动能的转型升级,形成新的“双引擎”,这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必要条件。我国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

  应该看到,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落后产能过剩严重,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传统发展动能的支撑力量在消退。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了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我国加快转型升级、增强发展主动权提供了重要机遇。

  2.培育发展新动能有助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

  目前中国人均GDP约为8000美元,而美国超过5万美元,其他发达国家也在4万美元以上。这就决定了总体上中国仍处在追赶期,增长动能部分来自于既有经济部门的效率提升。加快培育新动能,一方面有助于保持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稳住增速,并不是培育新动能的唯一目的;另一方面有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和风险的化解。不仅要有“量”的要求,更要有“质”的要求。培育新动能,一定要有质量要求,这种新动能不仅应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也应成为优化经济结构和化解各类风险的动力。

  3.培育新动能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要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整个供给体系的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这就需要通过改革创新,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新动能的发展空间,促进传统动能的改造提升。

  4.培育新动能是顺应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消费大国。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财富的积累,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消费潜力逐渐迸发,未来消费空间的持续提升并向纵深拓展值得期待,这是中国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在优势。要将这一优势转化为现实,就需要打造和培育经济用动能,加强对中国消费者消费理念、消费行为变化趋势的研究,总结新时期我国消费行为的变化规律。同时需要加强供给侧研究,以适应消费行为的变化趋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消费结构升级形成共振。

  5.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优势需要有新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经济发展的动能最终要体现在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水平提升上。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多领域、跨学科、群体性突破新态势,正在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深入渗透,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历史性交汇,这是当前我国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一个大背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就是要加速培育壮大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应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的动能。与此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我们国家地域广袤、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回旋余地都很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拓展“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的空间等都需要有新的发展动能。

  1.推动资源有效配置,推动新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

  一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有力、有度、有效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为新经济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提供要素支撑。

  二是充分发挥市场对创新要素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让更多的创意、信息、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汇集到新经济发展中来,以活跃的创新创造活动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为新经济新动能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2. 通过“双轮驱动”,打造新动能

  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立足创新驱动,依托《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促进传统产业在与新动能融合中形成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产品和服务价值链,促进覆盖一二三产业的实体经济蓬勃发展,焕发新的活力。

  3.构建良好政策环境,为培育新动能提供有力保障

  一要强化宏观政策稳定性。充分利用税收调节政策持续加大对新经济领域企业减税让利支持,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政府有效投资,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流入新经济领域。

  二要强化产业政策针对性。在农业方面,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在工业方面,应围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加快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信息化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服务业方面,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推动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制造业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生活性服务业向新兴服务业转变。

  三要强化微观政策灵活性。通过建立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宽松便利的市场环境,让大量社会资源涌入新经济领域,推动新经济发展,积极培育新动能。

  4.构建完备制度体系,大力培育新动能的基础条件

  一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构建宽松高效的体制机制环境,让更多的社会资源涌入新经济领域。

  二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组织发展,持续增加金融供给主体;加快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完善天使基金、风险资本、新三板、创业板的制度,培育新型债券市场。

  三要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要创新科研经费管理方式,将科研人员从繁琐的表格和审查中解放出来,让科研经费真正服务于科研活动,全面激发科研人员科研活力;创新职称评定方式,全面释放科研人员科研潜力;健全科技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让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发展主体。

  5.为新动能的培育壮大、传统动能改造提升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府服务

  一要突出服务理念,大幅减少事前行政审批、健全事中事后监管,变管理为服务,进一步提升行政审批、法规调整、标准规范等方面政府服务的科学性、灵活性和针对性,为新动能的培育壮大、传统动能改造提升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府服务。

  二是要新理念。新动能领域大部分企业仍处于初创期、发展期、市场开拓期,以往以扶优扶强为核心的政策导向、扶持理念难以满足这批企业的需要。要建立以功能性、普惠性为主的新型政策体系,优化扶持流程,比如通过信用评级与税收便利挂钩,减轻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审批负担,让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新创企业有更多获得感。

  三要营造更适宜的创新生态。新动能领域有一批企业创新欲望强、经营方式多变,渴望快速抢占市场高点。要及时调整相关标准、法规和政策,营造更适宜的创新生态,用高效率的服务为企业创新赢得更多的机遇。适应它们的发展需求,需要更加充分地利用信息化等手段,优化服务流程,打通审批“堵点”,消除服务“盲点”。(原标题:梁达: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