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凝聚了四大洲经济体量最大的新兴经济体,成为新世纪以来南南合作的典范。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突破了地域、体制、文化及组织形式的限制,实现优势互补、集体发声,对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改革、增强区域金融稳定,对开辟新的合作发展思路、推动发展中国家繁荣进步,对强化战略互信、促进社会人文等全方位交往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金砖国家的金融合作在稳步推进的同时,也遭遇了新的挑战,需要各国凝聚新智慧,形成新共识,解决新问题。未来,金砖国家金融合作致力于推动国际金融治理改革,强化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网,为基础设施和产业合作融资,服务成员国经济发展与全方位的往来交流。
金砖国家金融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从2009年首次金砖四国领导人会晤开始至今,金砖国家共举办了八次领导人会晤,第九次会晤即将于今年9月3日—5日在中国厦门举办。在领导人会晤主导之下,金砖国家设立了外长会议、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经贸部长会议、卫生部长会议等数十个议题合作框架,在诸多合作领域都取得了重要合作成果。在金融合作方面,截至目前金砖国家取得的主要成就包括如下方面。
在国际多边舞台协同发声,助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在每次领导人峰会上,金砖国家领导人均会就国际金融改革关键议题协同发表意见。通过这种集体行动发出声音,对于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的治理改革,加强国际金融监管与政策协调,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舞台的发言权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2015年11月,IMF批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权重为10.92%,居第三位,并于2016年10月生效;2015年12月,美国国会最终批准了IMF份额改革方案,巴西、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四个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份额获得提升,跃列于前十位,其中中国的投票权比例从3.806%升至6.071%,排名升至第三位。
成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外汇储备安排,金融合作取得重大突破。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外汇储备安排最早于2012年形成共识;经过三年磋商和准备,2015年7月正式开业和生效。前者初始资本1000亿美元,五国平均出资,旨在资助金砖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其意义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世界银行”;应急外汇储备安排注册资本1000亿美元,成员国量力出资,用于成员国在面临外汇资金短缺时,作为国际金融组织的替代融资平台,其意义相当于金砖国家的“IMF”。这是金砖国家开展合作以来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金融合作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打破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在融资与救助条件、标准上的垄断,为新兴市场国家制定符合自身国情的金融标准开辟了新路。
金砖国家之间金融监管、商业银行机构与金融市场合作积极推进。商业性金融机构是落实金砖国家金融与货币合作,服务金砖国家经贸合作与社会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在金融政策与监管层面,通过金砖国家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金砖国家银行间合作机制年会、金融论坛与研讨会等形式,保持着密切的沟通与合作。在商业机构层面,金砖国家的主要大银行近年来增强了互设机构的力度。在金融市场层面,金砖国家的开放步伐也在推进,例如中国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债券市场基本实现了开放,俄罗斯铝业在中国发行了熊猫债等。
增进战略互信,实现金融合作新突破
在2015年7月的金砖五国领导人乌法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高瞻远瞩地指出,“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坚定信心。”未来金砖国家的金融合作,大力落实相关行动计划,通过更加密切的经贸与金融联系应对暂时困境,增强战略互信,消弭彼此分歧。
第一,大力落实“早期收获”,以合作实效凝聚人心。
充分发挥在国际金融机构的投票权地位,协力促进全球经济与金融治理机制的完善。金砖国家应认识到合作代表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不是世界经济中的“新贵俱乐部”或穷国利益集团。在发展战略上,应当彼此支持、携手推进,增强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机制内的协调和配合,着力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治理秩序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金砖五国在改革后的I MF投票权合计占比14.3%,仅次于美国的16.5%,同时均为G20成员。当金砖国家不断扩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利益共同点、更多地协同发声时,对国际经济秩序产生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因此,在诸如面临危机救助、绿色贷款、金融监管和反洗钱等国际金融问题和标准制定时,金砖国家可联手行动,携手共进,使国际规则更加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更有利于全球经济金融的平衡、可持续发展。
完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运行机制,落实一批重大项目,提升合作实效。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运作是推进全球治理变革的一个重要抓手,彰显了各国走和平友好、互利共赢发展道路和探索国际金融治理新模式的坚定决心。在出资比例上,国家不论大小平等相待,责权利对称,1000亿美元的法定资本平均分配;在内部治理上,强调治理结构透明,各国在关键岗位轮流任职,避免一家独大;在融资贷款方面,服务对象不限于金砖国家,也可对其他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提供融资。未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可着眼于进一步完善治理与运行机制,落实一批重大项目,以高效务实的作风向世界展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优越性,推动国际金融治理的变革。
在内部治理方面,发挥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优势,兼顾效率与公平,在重大决策上充分民主协商,兼顾轮值主席国的领导作用,避免一家独大;发挥理事会的监督作用,实现真正的廉洁透明;必要时考虑吸纳新的成员国加入。在外部融资方面,可以成员国份额为担保,面向市场融资,利用金融杠杆放大资产规模和可贷能力;充分调动金砖国家的储蓄资源,有效整合全球廉价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金砖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和贸易发展;融资中可发行SDR债券、人民币债券或其他成员国货币计价债券等,支持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在项目贷款上,贷款评估应充分考虑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贷款项目以贷款国家的切实需要与还款能力等作为评估条件,与民主、政治等非经济因素脱钩;大力开拓和落实基础设施建设、绿色能源、民生工程等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项目贷款,促进世界经济平衡发展;加强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世界银行及亚洲开发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的合作,提升贷款项目的灵活性。
第二,善用金砖国家应急外汇储备安排,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与一般的双边外汇储备合作机制不同的是,金砖国家应急外汇储备安排具有较强的外溢效应,并具备补充国际金融稳定机构职能的作用,可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区域金融安全网等展开合作,或者吸纳新的成员国,拓展服务范围。
鉴于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缺乏自有的国别经济研究和监测能力,当前各国最大借款额度的30%与IMF贷款规划脱钩,剩余70%与IMF贷款规划挂钩。这一安排加强了IMF的贷款能力,使得在需要时IMF对应急储备安排成员国的贷款可以额外撬动一笔伴生的外汇储备;同时,也可以在没有相应I MF贷款规划的情况下迅速启动,为面临短期国际收支压力的成员国提供外汇储备融资,从而兼顾了安全性与灵活性。未来,与IMF贷款规划的脱钩比例还有提升空间,条件成熟时,应急储备安排可以逐步建立自有的研究和监测技术,补充现阶段国际经济治理结构中以IMF和世界银行为主导的国别经济研究和监测的技术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金砖国家应急外汇储备安排在当前成员国面临金融压力时应充分发挥稳定功能,建立自主的金融危机管理模式。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和逐步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国际资本外流加大金砖国家货币贬值压力。应急储备安排的成立,可有效完善金砖国家的风险管理和危机处理机制。
第三,加大产业与金融合作,增强市场发展潜力。
金砖国家之间既要充分发挥产能和资源的互补性,也要注重各自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当前在产业领域合作空间巨大,中国的制造业升级发展,可以加强同其他金砖国家进行产能合作;印度和南非等国基础设施与制造业亟待发展,可以相应吸纳和承接中国的直接投资和产能;俄罗斯和巴西的经济结构转型,也可从中印两国找到发展经验与项目支持,尽早摆脱依靠资源和能源产业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模式。金砖国家推进产业和金融合作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提升产业合作层次,夯实金融合作的根基。金砖国家与中国的贸易规模都较大,但主要以初级商品贸易为主,在全球价值链上处于较低位置。各国应加强全球经济新常态下的合作,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制造业附加值、发展服务贸易,通过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改造,提升相互之间产业贸易合作的层次。同时,突破产业合作面临的一些制约,出台产能合作和资源开发方面的保障措施,成立相关跨国、跨部门的综合指导机构,建立信息研发与产业开发平台共享机制、人才交流机制等。
以中国自贸区金融开放试点为契机,推动资本市场合作。金砖国家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集聚上海、孟买、莫斯科等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促进资金跨境流动,推进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及多双边金融监管的合作,促进投资货币、区域和资产的多元化。大力推动区域债券市场的发展,优化各国金融体系,使合作区域内的资金达到最有效的配置。
协同推进本币国际化,便利经贸发展。金砖国家之间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本币国际化,特别是加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支持,这将是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重要举措。
加强金砖国家之间的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合作,鼓励金砖国家的金融机构与企业在相互的经贸活动中采用本币作为交易媒介,通过本币结算、货币互换、跨境投融资等手段,推动金砖国家之间本币的国际化程度,便利金砖国家之间的经贸发展,同时有利于维护共同利益。(原标题:王家强:金砖国家应增进战略互信实现金融合作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