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扶贫工作一直令世界瞩目,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这得益于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重视。1986年,我国就从上到下正式成立了专门扶贫机构,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确定了贫困县标准并划定了273个国家级贫困县。2001年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开始将扶贫工作的重心逐步转向经济较不发达的中西部,这使得扶贫工作开始集中力量抓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我国的贫困标准不断更新,现行贫困标准是按2010年不变价的2300元计算,2015年达到3000元左右。尽管贫困标准逐年提高,但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很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8月29日在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报告中透露,2013年至2016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4335万人,年均减少1391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至4.5%。十八大以来的脱贫成效不仅创造了我国扶贫史上的最好成绩,而且使中国的减贫事业继续在全球保持领先地位。
当然,扶贫工作仍然面临不少挑战,我国贫困人口仍然总量大、深度贫困地区攻坚任务重。首先,最大的挑战是地区发展、收入分配不平衡。一些地区受困于自然条件或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滞后,容易产生贫困现象。在2001年发布农村扶贫纲要时,我国就清醒地认识到了中西部与东南沿海地区的收入差距,果断调整了扶贫工作的重心;除此之外,收入差距还存在于城市和乡村的不同人群之间。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将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并制定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的计划,在“蛋糕”做大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尽快让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
第二个挑战是我国农村人口多,农村的贫困发生率远高于城市。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阳召开的扶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十三五”的最后一年是2020年,正好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为此,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农业部现在将产业扶贫置于扶贫工作的重要位置。在回应“产业扶贫”如何推进时,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近日指出,“把产业项目和贫困村、贫困户进行精准对接,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个产业”。目前,一些贫困地区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着同质化、产销脱节、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与贫困户连接不紧密等。无疑,产业扶贫下一步的主要工作是加强规划与引导,目前全国22个省份和绝大多数贫困县已经编制了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农业部也将指导各地落实好规划,整合利用扶贫资金,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并且把产业项目和贫困村、贫困户进行精准对接,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个产业。
另外,尽管增量的扶贫工作不断前行,但是也有脱贫后再返贫或是因病致贫的情况发生。这些情况也需要重视,并需要更深更广的改革去统筹解决这些问题,使医改再推进,尤其进一步完善大病医保制度。
还有一个挑战是一些地方的扶贫力度不够、方法不对。扶贫工作是中央统筹布局,但最终需要地方层面的落实。刘永富指出,目前扶贫“形式主义问题凸显”。因此,需要不断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的对等化,同时继续改革地方考核标准,对地方形成一种硬约束。严格实施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认真开展第三方评估和省际间交叉考核,倒逼各地落实脱贫攻坚工作责任。通过多种措施,使工作力度不够的加大力度,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找对的尽快研究对策。(原标题:评论:扶贫攻坚战需要多项深度改革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