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有两个选项:a、抛硬币决定,如果正面,你将得到100美元;如果是背面,你就什么都得不到。b、肯定得到46美元。大多数人会选择b而不是a,包括我自己都会这么选。那么,这个选择是不理性的吗?理性告诉我,这道题再让我选1万次,我也会选b而不是选a.
但是,你把题目修改一下:a、抛硬币决定,如果正面,你将得到100美元;如果是背面,你就什么都得不到。重复选1万次。b、肯定得到46美元。重复选1万次。那我肯定是选a而不是选b,再让我选1万次,也是这么选。
这两道题的区别在哪里?我把题目再变一变:a、抛硬币决定,如果正面,你的资产将增长100%;如果是背面,你就什么都得不到。b、你的资产肯定增长46%。现在清楚了,无论是理性的“慢思考”还是感性的“快思考”,答案都是选b,按照复利方式计算,a的收益期望只有41.42%。
在这三道选择题当中,第二道题是单利问题,第三道题是复利问题,都很容易回答。第一道题呢?没有说,这就是漏掉的细节。
可以把这个选择题想象成一个游戏,不管我们有多少实际资产,在参与这个游戏的时候,扮演的是一个身无分文的乞丐角色,而机会只有一次……或者,也可以把这个数字想象得大一些:一个工薪族,突然天降鸿运,有机会得到一笔巨款:a、抛硬币决定,如果正面,你将得到1亿美元;如果是背面,你就什么都得不到。b、肯定得到4600万美元。你会如何选择?显而易见,这里隐含的条件是复利问题,理性的选择就是b。从复利角度很容易解释,为什么人类对亏损的厌恶要大过对盈余的偏好,假如你亏损50%之后又盈利了50%,那么你的资产只有原先的75%。
如果采用真实世界中的案例,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一位贸易商将5万吨铜从智利船运到中国,假设沉船的风险是万分之五,购买保险的费用是万分之八。如何选择?任何一个有理性的贸易商都会选择购买保险。对于贸易商的经营来说,这是一个复利问题;对于承保的保险公司来说,这是一个单利问题。所以双方的合作才成为可能。
卡尼曼还从另外的角度比较人类的风险偏好:问题1:肯定会得到900美元,还是有90%的可能得到1000美元,10%的可能一无所获,如何选择?问题2:肯定会损失900美元,还是有90%的可能损失1000美元,10%的可能避免损失,如何选择?大多数人在问题1中选择确定的前者,而在问题2的选择中选择不确定后者。这有什么差异吗?正如先前的分析:在回答问题1时,我们会假定自己是一个身无分文的乞丐,而问题2则有所不同——我们已经拥有了1000美元。要看清楚这两个游戏的差别,我们可以把数字放大1万倍。
俗话说,由简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想象一下:一名千万富翁,财富缩水90%,豪宅被拍卖,搬到一个较差的寓所,这跟损失100%有多大差别?在这种时候,铤而走险地搏一下就是合乎理性的。卡尼曼挑选的这个问题是有误导性的,如果他问:问题3,肯定会损失500美元;或者有50%的可能性损失1000美元,50%的可能性避免损失,如何选择?从复利角度考虑,我还是会选择确定损失的前者,我也相信大多数人的选择会跟我一样。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投资中,要避免将自己置于必须孤注一掷的那种境地,才能从容地做出数学概率上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极端一些,我们设身处地地来想一想致使巴林银行倒闭的“魔鬼交易员”尼克·里森所面对的困境:确定损失1亿美元,或者有80%的可能性损失2亿美元,有20%的可能性挽回损失。如何选择?无论损失1亿美元还是2亿美元,对尼克·里森来说都是没区别的,结果一定是锒铛入狱,如果能避免损失,他就能继续保住他的工作。这样一来,上述选择就变成:确定锒铛入狱,或者有80%的可能性锒铛入狱,有20%的可能性保住工作。如何选择?
答案显而易见!
尼克·里森案件有助于我们理解,政府为什么常常会做出看似非理性的选择——政府官员也是理性人,由于责、权、利不对等,他们就会理性地做出对他们所管理的国家来说是非理性的选择。巴林银行犯了错误会倒闭,尼克·里森也没有机会再搞垮其他银行。(原标题:风险、选择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