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享单车发展,已经和勃兴初期有很大不同。很多地方饱和,违停占道,已成顽疾。最近几个月来,很多地方特别是一二线大城市,都针对饱和的单车市场,亮出红牌,禁止新增投放。这个名单,从最初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开始,正越开越长。当然,这不是彻底叫停、粗暴禁止城市共享单车,而是说主管部门正在针对性完善单车市场管理。
“扔这儿就没人管了,也不见人用也不见人回收,相当于把这么多垃圾堆在街上”“摆仨月不见少一辆”,记者扫十辆十辆都是坏的。可以看出,该单车企业实际上已是放弃态度,但却制造垃圾也要坚持投放。这种如只是企业做给投资方看的“形式主义”,那这样的发展模式也是极其恶劣的。
共享经济本是为盘活存量,是有效激活闲置资源的新兴市场行为。而这种制造垃圾式僵尸投放,在本就车满为患的市场伤口上再撒一把盐,已经严重干扰市场公共秩序了。假如投放时车辆质量或网络技术支持就不过关,那这种粗放无序的行为,首先应追究企业责任。但是如此监管失明,民众苦不堪言,而主管后知后觉,是否也说明了单车管理上的粗枝大叶?
若连北京都有如此兼顾不到之处,小城市管理精准度和精细化方面可能更堪忧。比如有些小县城,虽是当地著名景区,但是地方版单车,却存在“侵权隐患”。虽然打着用车一次一元幌子,实则单次押金扣款起步价就是二十。当地人还好,可被迫用二十次;外地游客只偶用一次的成本堪比打车费用了。你想投诉,就和上述三月无人管的单车一样,客服热线都“无人接听”。
这些强制捆绑消费式霸王条款,或者僵尸车现象,都是目前单车发展和监管的无序证明。也是企业自身发展和市场管理上不够精细的地方。北京日前倒是出了个可作为地方模板的精细化管理规定,主导原则就是“市级统筹、属地监管、行业自律、企业主责、承租人守法、多方共治、规范有序”。(原标题:共享单车管理 应在精细化上持续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