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阿里巴巴财报,最新的一个财季蚂蚁金服亏损额折合人民币超过7亿元,但支付宝及合作伙伴已经服务了8.7亿用户。
刚看到8.7亿这个数据的时候,面包君还以为自己看错了,支付宝能有8.7亿月活用户?有点太逆天了吧。
仔细翻查了阿里最新财报之后,发现人家说的根本不是“月活”,8.7亿的披露口径有点怪怪的,有一点想“呵呵”的感觉。不得不叹服:谁说光汉语博大精深,英语也能玩出花。阿里的财报截图是这个样子的:
原文是,“Alipay, together with its global JV partners, served around 870 million annual active users globally”。
全文翻译过来就是“支付宝连同其全球合作伙伴,在全球约有8.7亿年活跃用户。”
“全球合作伙伴”是谁?8.7亿里有多少是支付宝?多少是“全球合作伙伴”?“年活跃”是什么意思?这些确实让人费解。
互联网公司公布用户数难道不用“月活跃用户数”、“日活跃用户数”吗?腾讯可是在每个季度的财报里,都公布微信和QQ的详细月度活跃用户数的,即便QQ用户同比环比下降的时候也照公布不误。
支付宝不掌握自己的月活用户数吗?为什么不公布?难道这是商业秘密?如果是商业秘密,为什么又公布“together with its global JV partners”的数据?
说实话,阿里公布的这个数据,疑点还是蛮多了。
但如果蚂蚁金服真IPO的话,详细的数据迟早要公布的,以后有机会面包君也可以拆给大家看。
腾讯投资:从企鹅帝国到生态系统
接下来就要谈谈腾讯的投资业务,这是重点。
腾讯的投资业务屡屡超出外界的预期,根据此前年度业绩会议上披露的信息,腾讯对外投资的项目已经超过600起,投资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了全球绝大部分风险投资基金。
翻查财报:腾讯的对外投资绝大部分都不谋求控制权,体现在资产负债表的科目主要是于联营公司的投资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2018年之前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截至2018年3月底,两者分别为1351.18亿元和1114.71亿元,合计高达2465亿元,占总资产约40%。
腾讯官网上面向投资者的推介资料上,只列举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翻查投行研报,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投行,对腾讯的投资还是普遍看好的,并将其视为腾讯构建生态圈的利器。
但是,最近腾讯股价调整时,也有不少的声音将腾讯对外投资上的成功当做是唱衰腾讯的理由。其中一个观点是:对外投资的成功会削弱腾讯的创新能力。
腾讯的对外投资究竟价值几何?深层逻辑又是什么?
技术突破周期:全球科技巨头都用投资押注未来
创新,不是你想创就能创。
技术,尤其是底层技术的突破是有周期的。这就是著名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也被称为“技术创新周期”。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已经经历了四个完整的周期,目前正处于第五个周期之中。
目前,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所使用的主要底层技术,很多其实都是上一次技术创新周期的产物。
爆款的诞生和技术突破需要时间周期,而腾讯通过投资,打造庞大生态圈层可以为技术变革争取更多时间。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选择。
这也是全球科技巨头的共同选择。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苹果、FACEBOOK、谷歌、甚至阿里巴巴也都面临这样的选择:在技术突破的瓶颈期,通过收购进行战略布局。
比如,谷歌收购安卓,Facebook收购WhatsApp。安卓之于谷歌的意义,毫不亚于微信之于腾讯。如果说微信让腾讯拿到了移动互联网的站台票,安卓则让谷歌拿到了移动互联网的卧铺票。
而“微信之父”张小龙,原本就是腾讯以收购的方式纳入公司的。如果没有张小龙,很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微信,或者微信未必属于腾讯。
生态圈:商业层面的必然选择
基于QQ和微信庞大的社交体系,腾讯提出了“连接”战略。
腾讯的连接,不仅仅是要连接人与人、人与机器,还要连接人与服务、机器与机器。这决定了他不可能什么都做,必须聚焦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而把其他的交给合作伙伴。
比如在电商领域对京东的投资。腾讯既然做不好电商,为什么非要自己硬做呢?在投资于京东之后,腾讯和京东实现了双赢,而且通过和京东的联盟,进一步渗透到实体零售行业,又和永辉超市达成了深度的合作。
3Q大战之前,腾讯被称为封闭的“企鹅帝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走向开放,正在构架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不让一滴水蒸发,最好的办法是把它倒进大海里。腾讯的选择是:在社交网络和支付平台等构建的土壤上,引入各种不同的物种,形成一片森林。看到下面这张方正证券所整理的腾讯投资版图,的确是有点像森林:
不论是已经上市的虎牙、众安、阅文,还是即将冲击资本市场的同程、腾讯音乐、美团,以及其他数以百计的公司,腾讯的生态丛林正在不断通过资本方式发展壮大。
当每一棵树都在实现指数式的增长,这片森林也将起到质的变化。甚至像京东,本身也已经不是一棵树,而是一片树林了。腾讯将通过生态自身的增长,获得极大的业务协同。
以投资快手举例。在短视频领域,腾讯除了自己的微视,外部投资的快手也使其在短视频领域分得一杯羹。
再比如腾讯对虎牙和斗鱼的投资,不仅让虎牙顺利IPO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与二者在游戏直播领域的协同,还直接提升了腾讯端游的收入水平。
与单打独斗相比,投资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去迎战更有力量。
战略协防:在核心领域夯实护城河
财报显示,腾讯的对外投资并不是短期的财务投资,而是更长远的战略性布局,尤其是涉及到核心业务布局。
比如,腾讯在支付领域的成功不仅仅依靠微信,这还与腾讯投资的多个支付场景息息相关。腾讯对滴滴、美团等高频支付入口的战略投资,给了支付业务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
翻查历年财报,腾讯目前从未从战略性投资项目中退出,反而是在必要时增持,比如对于京东,即便是IPO之后,腾讯不仅一股未卖,反而购入股票。
在游戏领域也是一样,作为腾讯的核心业务,腾讯在游戏及相关业务上的投资力度之大,意志之坚决,足以吓退竞争对手。
比如对斗鱼与虎牙的投资,这两家是游戏直播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2018年3月8日,斗鱼宣布获得了来自腾讯的40亿元融资,同一天,虎牙也宣布获得了腾讯的4.6亿美元IPO前融资。
2018年5月虎牙在美股上市,采取了AB股结构,同股不同权,公司控制权掌握在母公司欢聚时代手里。但是,招股书上有一个条款:腾讯未来可通过市场竞争价格获得虎牙50.1%的股权。既然有AB股的设置,持股50%以上也不能拿到控制权,那对腾讯有什么意义呢?
这似乎是一种决心的宣示:吓退竞争对手,游戏直播对于腾讯有战略价值,如果有人要争,付出多少代价也在所不惜。
下面这张不完全统计表显示出了腾讯的投资重点:
腾讯的对外投资兼顾核心业务的战略需要以及构建生态圈两个层面。
从前文相关段落的财务分析,其实也可以看出,对释放核心业务利润都很克制的腾讯,没有必要通过投资来获取短期利益以粉饰报表。而他所展示出来的投资风格,也绝非所谓“投行思维”。
翻查财报,腾讯对已IPO公司所体现的投资收益,并不是因为卖出了股票,而是因为要遵守会计准则的原因,必须将相应数字体现在账面上。
押注未来:不靠“二选一”构建生态
伴随着BAT都加大对外投资,关于互联网巨头要求被投资公司“站队“、“二选一”的言论相当流行。
但从过往腾讯参与的投资案例来看,除了像虎牙一样战略级业务协同公司外,腾讯对外的投资风格很平和,很多投资都是跟阿里一起做的。比如滴滴、众安。甚至把饿了么股权全部卖给阿里等,并没有阻止过跟阿里一起做。
摩拜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腾讯同时是美团与摩拜的投资人,后来两者合并了。但摩拜没有排斥支付宝,采用的做法是用户选择后按照上一次选择偏好进行。如果用户上次选择了微信支付,那就用微信支付,如果上次选择了支付宝,那就用支付宝。
但是由于微信的打开率更高,摩拜在微信上拥有入口,加上小程序的影响,支付宝很自然的在用户选择中处于下风。
其实,到了腾讯和阿里这个级别,比拼的是生态,靠“二选一”是不可能建立真正生态的。
要构建生态系统,与众多创业公司合作,必须要彼此信任。从最近几年,腾讯对外投资与对外合作的信息中观察,创业者似乎更乐于接受腾讯的投资。
之前,腾讯曾经被称为“狗日的腾讯”,但走向开放之后的腾讯却受到创业者的欢迎,不仅仅是给钱给资源,类似的事情其他巨头也能做到。更重要的也许在于价值观:走向开放的腾讯是价值创造者,而不是掠夺者。
话题回到最核心的问题:腾讯的价值是否被低估了?
股东喜欢腾讯控股(0700.HK)与创业者喜欢腾讯投资的逻辑其实是一样的:大家都喜欢价值创造者,而不是掠夺者。
我们不知道未来的互联网是什么样子,不知道谁会最终胜出,但是我们知道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应该尊重自己的股东,他们不割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