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论股市最新消息,以前,生活在别处,心向远方;现在,生活在当下,娃就是远方。
从诗和远方到柴米油盐,中间只隔着一个娃,朝身后望去,是中年人无处安放的焦虑和危机。褪去年少时的狂妄自大,少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30岁,必须鼓起勇气,不再侥幸取巧,面对残酷的现实,以最大的理性采取靠谱的手段,对冲潜在的人生风险。这样的心路历程,大概就叫成长。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辉煌的人生,每个人富足喜乐,尘世不再有疾苦,但是很大一部分人都过不好这一生,缺钱看病,少钱养老,白发苍苍还在工作,如同日本辛苦的出租车司机。统筹自己的人生,就是要从相信奇迹,转到相信规律,以孔子之心行入世之事,不要指望亿分之一概率的好事儿降临到自己头上。
90后离中年危机还有5年
2019年,最早一批90后也奔三了,该认清一个残酷现实了:不考虑奇迹,你离中年危机仅剩5年。首先,35岁,你一辈子能挣多少钱基本就确定了。其次,你这辈子的收入够不够花,这个时候也基本确定了。IPUMS最新人口调查显示,从美国各年龄层次中位数薪资来看,90%的美国人的收入在30-35岁这段时间增幅最大,从3.5万美元增长至4.4万美元,增幅25.7%,35岁以后就稳定在了4.5-4.8万美元。只有前1%的人,40岁还能大爆发,收入增速大幅提升,从27.5万美元提升至40.2万美元,增幅46.2%。
年龄不是限制收入的因素,而是人到了这样的年龄,各种生活琐事绊着你,让你不知不觉停止成长,停止提升自己。这个年龄段的人,离诗酒唱和越来越远,充满了烟火气。历尽沧桑,归来仍是少年,一直提升自己,当然是最好的状态。遗憾的是,90%的人都被绊倒在35岁这个坎上,他们的收入停止增长。只有1%的人逃离了这个羁绊,到了40岁收入还能大爆发,成为金字塔尖的那群人。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人很难平衡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很难平衡当前消费和储蓄。俗话说,花了的钱才是自己的。但有没有想过人生另一个悲剧,人还在,钱不在了,不能体面活到最后一刻。
数字经济,及时消费行乐,不会体现在把纸币花出去,有各种信用卡等着你,这在西方国家特别明显。但是最近几年,中国的储蓄率下滑的厉害,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调查显示,工作的90后,人均负债已经超过了12万。这就是行为金融学里面的自我控制偏差。人都经受不住当前欲望的诱惑。虽然清醒过来后悔莫及,但在冲动的时候,该花的不该花的全花了。储蓄不够,本金不多,又想实现财务自由,怎么办?为了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只能激进的投资,承担一些原本承担不起的风险,比如高杠杆玩期货,股票一把梭,追涨杀跌。
我们再算一笔账。
把当前的银行存款、股票、房子等金融资产,未来收入和养老金归为一类,叫人生总资产,把当前的车贷、房贷、信用卡等债务,未来消费和遗产归为一类,叫人生总负债,二者相差就是一个人这辈子的财富缺口。举个例子,你今年35岁,有一套房子300万,房贷还有150万,现在年薪12万,储蓄率50%,每年消费6万,以后打算把房子留给下一代,你活到80岁,钱够花吗?房子是留给下一辈的,无论涨跌,没啥影响,两边可以抵消,你这辈子就是把这150万房贷还了。养老金就按理想状况,不考虑空账,自己交多少得到多少,一万块收入,工作6年,大概25万。
工资增速、消费增速跟通胀率一样,所以未来消费的折现率大概等于通胀率,折现的时候分子分母大致可以相抵,因此,未来消费的现值就可以简单用年份乘以当前消费,大概是270万。关键是算这辈子挣的钱,折现到现在有多少。分子基本确定,现在12万,每年按通胀速度增长。不同的职业折现率不同,公务员、大学老师等事业单位很稳定,基本不用担心失业,各种保障到位,他们的折现率可以等于通胀率,60岁退休,这辈子收入的现值就是3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