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假设美国未来10年的真实GDP增速是2%,CPI是2%,基本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也就是在4%附近波动。
但是真实情况可能要比4%乐观一些。
这是因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4%,不代表每个人的收入增速都是4%。
这就相当于我国GDP增速过去10年平均是10%,可是不代表每个人的人均收入增长了10%。
对美国而言,核心原因是过去37年,工人的真实工资(图里是调整通胀后的周薪)是没有上涨的。
在1980年,一个普通工人的周薪调整通胀后大概是320-330美金,到了2017年这一数字是350美金。
整整37年,工人剔除通胀后的周薪仅仅只上涨了20美金,不到10%。
按照工薪阶层占总人口30%,中产阶级50%,资产阶级21%来看。有整整30%的人口,在过去30年里收入没有增长。
因此,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中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收入增长。
因此,过去50年,人均5%-7%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是大致按照这样的比例分配的:
资产阶级收入增长:15%,人口占比15%;
中产阶级收入增长:6%-8%,人口占比55%;
工人阶级收入增长:2%(等于通胀),人口占比30%。
这与之对应的是5%-7%的名义GDP增速。
如果假设未来GDP的增速是4%(2%真实GDP增速+2%通胀),那么未来1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大概是按照这个比例分配的:
资产阶级收入增速:8%-10%,人口占比20%;
中产阶级收入增速:3%-5%,人口占比50%。
工人阶级收入增速:2%(等于通胀),人口占比30%。
可能看到这里,很多人会问,这样分到底有什么意义?
对沃尔玛而言,目标客户是工人阶级,因此在行业成熟后它的长期名义增长率就是2%-3%。
对好事多而言,目标客户是中产阶级,因此在行业成熟后它的长期名义增长率可以到4%-6%。
对美国运通而言,目标客户是资产阶级,因此在行业成熟后它的长期名义增长率可以到10%。
而绝对大多数美国企业都是围绕中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来做生意的,因此在整个社会名义GDP增速是4%的背景下,我认为大多数标普500收入端的增速可以达到5%-8%。
在收入端增速有5%-8%的背景下,营销开支的增速最少也会有同等数字的增长。对一些竞争激烈还没有形成最终格局的企业而言,营销开支的增速往往会大于收入端的增速。不过总的而言,5%-8%的增长应该是一个比较中性的判断。
2.渗透率的提升
上图是互联网广告在美国广告行业总体的渗透率,数据截止到2016年12月份,之后的数据都是预测的。
截止到2017年,互联网广告的渗透率大概是35%左右,基本上和电视广告持平。
这个35%的渗透率未来会怎么演化,就是整个互联网广告的第二个增长的源动力。
上图是截止到2015年10月份,美国人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数据。
最新的市场如下图所示。
在2015年时,大众花在互联网媒体上的时间还只有3小时34分钟,但是到了2017年,这个数字变成了6个小时,占消耗在媒体上总时间的50%。
也就是说,在时间的渗透率上,互联网媒体已经渗透到了50%,而广告收入上渗透率还只有35%左右。
这中间的Gap,就是成长来源的另外一个空间。
另外,我觉得目前50%的时间渗透率也有一个自然的增速:人口结构的变化。现阶段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比率和50岁以下的人相比,是极其低的。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现阶段50岁的人变成未来60岁的老人,这些渗透率可能会达到更高的水平。
另外,ROI也是导致渗透率继续上升的关键所在,目前互联网广告的ROI依旧是线下广告的两倍。
因此,我个人买入谷歌的另一个逻辑就是:互联网广告的渗透率会从35%上升到55%,时间是5年。
因此,渗透率上升带来给谷歌带来年化9.5%的增长率。
截止到这里,在竞争没有恶化的情况下(请注意这个假设),谷歌的收入端内生增长率应该在14.5%-17.5%之间,就按照16%来计算。
在收入端增速是16%的情况下,谷歌的净利润和EBIT增速完成20%-25%的增长应该是没有压力的。主要是因为这种平台型的互联网公司有比较高的运营杠杆。
以上就是我个人买入谷歌的核心逻辑:谷歌在现在的股价下,搜索引擎业务就已经可以支撑它的估值,带来可观的回报率(估值倍数不变,20%的增长=20%的预期回报率),同时谷歌手里还有大量类似“期权”一样的业务,免费送给我。
▌五、结语
最后说一下谷歌和Facebook竞争的问题。Facebook目前的信息流广告里,还是有一个硬伤的:广告数量有限。除去各种banner外,每10条信息流里塞2条广告就已经是比较极限的数量了。这就导致在一定时间内,Facebook可以塞进去的总广告数是一定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Facebook的广告位一直在涨价。
但是这种涨价不会是无止境的,因为涨价实际上意味着ROI的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在Facebook上投入广告就不如谷歌上投搜索引擎广告了。
另外,国内关于谷歌的另一个有问题的认知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家都去APP内进行搜索了,所以百度和谷歌这种分流的作用就弱化了。
这个想象对谷歌而言其实一点都不严重。核心原因其实是:一站式的解决所有疑问,要远远好于细分搜索。
从人类的本能来考虑,一站式的解决疑问,要远远好于细分搜索。比如,我如果可以在谷歌上找到吃喝玩乐,机票,衣服,鞋子等信息,为什么我还要去记下来每一个App,去里面来细分搜索呢?
只记住谷歌,要远远比记下来10类不同的app来搜索,有效太多太多。
所以国内的这种进入每个APP里搜索,本质上是反人性的。
我想知道有什么电影可以看,去淘票票搜索。
我想知道附近有什么好吃的,去大众点评搜索。
我想知道知识性的内容,去知乎上搜索。
而在国外,想知道有什么电影可以看,直接打开chrome或者谷歌app,搜电影就可以了。
想知道附近有什么吃的,直接打开谷歌搜索就可以了。
想看看找找看附近有什么旅行社,直接谷歌就可以了。
所以说,APP分流搜索引擎并不是大势所趋,而是因为有的搜索引擎做的太差太差了…
【作者简介】
大隐于市| 格隆汇·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