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奶的制作原理与人造肉差不多,提取奶牛的DNA序列,将化学物质等放入试管中调制,获得酵母菌,再把酵母菌添加到DNA序列中,就可以产生蛋白质,再将蛋白质放入发酵罐中。最终获得的人造奶与普通牛奶口味相差不大,而且保质期比普通牛奶要长。
根据研究成果来看,两种新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安全系数比传统食物要高,因为是“培育”产品,所以其成分可以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添加或减少,而生产环境都是100%可控,无菌无污染,可以有效避免食物感染病毒和污染物。
实验室的肉,试管里的奶,这些看上去就像科幻片的故事,正在演变为现实。
事实上,人造食物一直是科学界高度关注的对象,在硅谷的生物科技投资浪潮中,人造食物属于非常前沿的方向,它的研究难度一点也不亚于近两年火爆的“人工智能”,而研究它的意义关乎人类未来的生存问题。
一方面,地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导致食物需求大幅上升,给大自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一份报告显示,如果全球人类增长状况一直保持目前的速度,而食品生产力和饮食偏好不发生任何改变,那么到2050年人类将遭遇严重的食品短缺。
这一言论并非危言耸听,全球有关2050年的食物危机调研比比皆是,多位科学家和调研机构都曾表示,从现在到2050年,人类的食品生产量必须增加至70%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而肉类的供应增长要达到100%。
这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环境的恶化已经表明传统的食物获取方式几乎不再具备可持续性。以鱼肉为例,海洋中85%以上的鱼类资源面临过度捕捞,在加上人类持续向海洋中倾倒污水和垃圾,造成大量鱼类资源以极高的速度消失——过去的30年里,西非沿海渔业规模萎缩了50%;北大西洋的渔业下降幅度高达60%;北海与斯堪的纳维亚之间年龄超过13岁的鳕鱼数量不到100条;2018年,日本周边海域的84个群系中,占其中46%的39个群系的资源量处于“低水平”;1970年至今,大西洋蓝鳍金枪鱼种群已经萎缩了90%,濒临灭绝。
人造食物的出现,则可以缓和未来可能出现的食物供需矛盾。以“人造肉”为例,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100天才能产出90斤的人,但利用细胞培育的猪肉,60天就可以产出5000多吨。
另一方面,以奶牛、家禽为主的畜牧业消耗的资源正在节节攀升,有数据显示,全球四分之一的土地是畜牧业用地;三分之一的可耕种土地被用来生产饲料;五分之一的亚马逊雨林被摧毁,主要用于牲畜和饲料生产。
生产肉类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0%,已经远远超过了全球交通运输的排放。欧盟甚至在《气候变化——2050:今天决定未来》的决议中,警告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并敦促减少肉食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