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市场本周增长放缓,恒生指数五日微增0.2%,报收25670点。国企指数报收10430点,五日涨0.4%;红筹指数报收4023点,五日涨0.9%。行业方面,资讯科技涨2.5%领跑市场,能源业则表现稍逊,五日跌1%。
本周南向资金略有回暖,五日日均净流入8.3亿港元。其中港股通(沪)日均流入4.1亿港元;港股通(深)日均流入4.2亿港元。个股方面,交易额突出在金融、汽车、地产方面。港股通(沪)十大流通榜中,腾讯、汇丰和平安分别上榜5次,长城、恒大上榜4次;港股通(深)十大流通榜中,IGG、腾讯、中兴各上榜5次,平安、融创中国和复星国际上榜4次。
6月16日,港交所发布《有关建议设立创新板的框架咨询文件》和《有关检讨创业板及修订<创业板规则>及<主板规则>的咨询文件》,就一系列拓宽香港资本市场上市渠道及完善香港上市机制的建议方案征求公众意见,核心包括三部分的调整:
一、提“质”主板:最低IPO市值要求从2亿港元升至5亿港元,最低公众持股市值从5000万港元升至1.25亿港元;
二、改“质”创业板:删除创业板是主板“踏脚石”的定义,并取消转主板的简化程序;最低IPO市值门槛从1亿港元增至1.5亿港元,最低公众持股市值从3000万港元升至4500万港元,公开发售规模占总规模的10%,IPO锁定期从1年增至2年;
三、增“质”创新板:针对未符合主板和创业板的初创公司,设立创新初板和创新主板,不设财务限制;接受内地公司作为第二上市平台;创新初板只对专业投资者开放,创新主板则向散户和专业投资者开放。
港交所推出如此大力度的改革,背景缘何?我们知道,2016年香港主板及创业板IPO一共120宗,融资达1947亿港元,位居全球第一,力压纽交所和上交所。夺取桂冠源于香港自由和宽松的上市制度,而代价则是上市公司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港股老千经久不衰,庄股玩弄财技,创业板“壳”数不胜数,给投资者带来极大的选股困难和投资风险。经历多年的沉寂后,虽然2017年在海外资金、南下资金共同推动下,港股以17%的涨幅傲视群雄,但同时大公司被怀疑财务造假而惨遭做空的案例屡见不鲜。港股关注度提高后,问题也被放大。在互联互通和香港回归20周年的背景下,港交所大刀阔斧的改革正当其时。
此番改革,港交所主要为了断臂自保,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除魔。主板和创业板纷纷拉高IPO最低市值,虽然斩去了港交所一部分的盈利来源,但主要目的是打击近年来壳资源盛行、上市就是冲着卖壳的造壳行为。另外的意义在于,高市值标准意味着将来可能提高已上市公司的市值或者其他财务指标检测,打通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的向下流动。以往爱往下炒的主板老千股,存在被炒进创业板的风险,相当于将“老千”从舞台上拉下来。向上转板的难度增大,内部再进行除魔、大清理,未来创业板被边缘化的可能性较大,因为创业板或为壳股、老千股的“墓地”。
“断臂”创业板后,港交所准备另起炉灶,开辟创新初板和主板。新“炉灶”有以下特色:可以同股不同权、剔除了盈利门槛和不限制中国内地公司进行第二次上市。
港交所引入科技新兴企业的初衷是好的,因为根据港交所咨询文件的统计,香港市场总值有44%是金融和地产企业,过去10年在港上市的新经济行业公司占证券市场总市值仅仅3%,而纳斯达克、纽交所和伦敦交易所这一比例分别是60%、47%和14%。在内地一批优秀互联网公司(例如蚂蚁金服、滴滴、摩拜等)兴起的背景下,港交所希望以创新开放的姿态,吸引这些公司的到来。尤其是创新初板的设置,可以为一些小型初创公司提供公开交易的平台。但正如创业板一样,过度自由和宽松会滋生投机者和造假者的横行,如果不加以管控,创新板恐和创业板有着同样的命运。目前港交所的《意见稿》仍在征询期,我们希望港交所可以实现除魔斩妖、健康发展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