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归之前,内地与香港的贸易往来已经相当紧密。早在广东尝试以“三来一补”吸引外商投资时,就有大批港人北上深圳东莞等地开设工厂。回归之后,两地的经贸互动更加趋于频繁,尤其在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协议)签署之后,内地逐年逐步放宽港人在内地的经商范围。20年间,北上与南下市场的逐渐融合成为当仁不让的主题。不妨让我们通过商人的视野,去窥探20年来两地商业贸易的变化之路。
相信发展前景
坚持投资就会有回报
今年已经68岁的深圳市汕尾商会荣誉会长李保殿,在香港打过童工,开过纺织厂。在改革开放之后,成为第一批被“三来一补”政策吸引来深圳投资的企业主之一,在今日处处黄金、当时还是农田荒地的蔡屋围做大了自己的纺织生意。临近回归的时候,在香港遍地恐慌、对未来产生迷茫的时候选择了将厂房卖给开发商,从而赚取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之后又回到了香港。
然而,在已经跟家人办理好了加拿大的移民手续后,李保殿突然放弃了前往加拿大的决定,而是在回归那一年,带着自己的团队,到了河北、湖南、福建等地去投资房地产。
“当时邓小平说过,在深圳建立之后,要在每个省份都建立一个深圳,我被他的说法打动了。所以,我让家人都去了加拿大,自己带着几个人就到了内地几个城市去考察,做了一些房地产方面的投资。”李保殿说。
他还记得,回归初期他去河北省张家口市考察的时候,当时很多户人家家里还贴着“毛泽东思想万岁”的口号标语。而当他在内地设厂的时候,很多人连纺织车都不会用,工人经常会弄伤自己。“我当时用50万,在当地买了几百亩地。最后,我获得了三四十倍的回报。当时很多香港商人都觉得,在内地投资多少就会失去多少。但我觉得内地发展需要时间,虽然当时环境不好,但是只要坚持,相信祖国的发展前景,就能有回报。”
在2003年非典、2007年金融危机两个关键节点,李保殿又毅然选择了重回香港,将自己的商业重心挪回香港。尤其在2007年金融危机后,他意识到香港需要在更多领域跟内地进行融合,于是他开始将眼光转移到了基建设施领域,通过自己的力量,将香港、海外的技术团队带到内地。
“过去的20年,经历过各种风波,两地关系起起伏伏。但总的来说,香港回归之后,两地的经济发展是成功的,一国两制的尝试在我看来是很成功的,这在世界上也是独创的。尤其对于香港的商人来说,要改变过去只盯着欧美市场的想法,将更多的目光投入巨大的内地市场。内地市场现在逐渐成熟,正是赚钱的好时机。”李保殿说。
签订CEPA协议
让我们不再游车河
回归前已经在经营一家电子工厂的谭伟豪,跟大部分香港人一样,被“三来一补”政策吸引,北上东莞设厂。“当时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货运。”谭伟豪说。
从事深港两地物流长达20余年的达叔对此深有体会。“在2004年之前,在口岸这边经常是货车夹着小车排起长龙,就算顺利查验,也要花个一两天的时间。如果一个海关觉得你的货物有问题,随时扣起来就是一个星期,啥都干不了。”达叔说,那时候,他常常要做好就在口岸附近过夜的准备。尤其到了夏天的时候,司机们通常都是汗流浃背等清关,还要经常被厂家抱怨货运输得慢。“那时候当两地货运司机,感觉每个人都是怨气十足的。”
“以前转厂是不允许的,所以货物都是从内地运过来香港出口,之后再转回去加工,也就是业界说的‘游车河’。”谭伟豪说。在2003年CEPA协议签订后,“游车河”的问题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CEPA和贸易便利化之后,货车司机跟我们抱怨排队的声音越来越小。以往需要一两天甚至一个礼拜的清关时间,到现在使用电子化清关,一两个小时就可以搞定。”
在CEPA协议签订后,香港人北上经商的方式开始发生转变。现在的谭伟豪,身上多了一个“香港天使投资脉络主席”的身份,从传统的制造业转到全新的创投领域。“国内现在正在大力发展双创,这是一波不可逆的浪潮。我们现在投资的公司,很多都是以香港为总部,然后到珠三角去打开市场。”
在他看来,未来这些初创企业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海外技术做区域化的服务,让香港从产品的进出口转型为企业和科技的进出口这类高增值服务。此外,香港也可以将一些创新的前沿团队和技术带到内地,同时吸引更多内地的优秀初创企业和团队来香港挂牌,以香港为基地做北上市场,实现双向流动。“其实现在提到的粤港澳大湾区就是这个逻辑,将制造业慢慢转移到双创企业。香港未来一定要走科技创新之路,深圳在科创的成功已经被验证,香港在基建、人才上比内地仍有一定优势。我会更积极做天使投资、初创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让香港的初创企业更加适应未来的发展。”
互联网让香港
传统零售迸发新生机
2009年12月30日,苏宁电器正式宣布收购位列香港电器零售连锁前三甲的镭射公司,开始进入香港市场。
“当时,香港市场对内地品牌的认可度很低。”现任苏宁云商集团华南地区总部执行副总裁的徐耀华说,香港消费市场基本都是进口品牌,本地的像丰泽、百老汇,根本不卖内地品牌。因此,香港苏宁经历了保留原来的“镭射电器”名称,到“苏宁镭射”最后才转到“苏宁”的过程。这是因为,镭射电器之前在香港已经经营了30多年,深入人心,逐渐转变更容易让消费者接受。
今时今日,随着华为、小米、大疆、联想等新兴消费品的崛起,内地品牌在香港过去只是“低端、劣质”的刻板印象大有一去不复返之势。“在产品质量提升之后,国内很多品牌愿意借助我们的平台进入香港,他们不需要再在香港建立自己的团队,而是通过我们平台共享客流和宣传。”最让徐耀华感受深刻的是,当时苏宁刚进驻香港的时候,满大街的招牌都是外资品牌。现在,中环的写字楼大部分是中资企业在租用,站在维港眺望对岸,除了三星等少数外资企业招牌外,基本都是中资企业的招牌。
过去,香港商业零售高度集中化。香港人总说,站在香港任何一条街上,走几步路就能找到你想要的商铺。但随着香港铺租的飞涨以及内地访港游客人数的下降,很多香港中小型零售商不得不关门大吉。这无疑也让香港苏宁受到了影响。
“电子商务在香港至今还是刚刚起步的阶段,但在内地,互联网的红利都已经没有了。”徐耀华说,2009年苏宁刚进入香港时,当时香港的零售市场仍是非常传统的,就连从业人员也是一副“中规中矩”的印象。如果在当时就推动互联网化,实际上就等于在革传统渠道的命,会有很大的阻力。但由于现在两地大部分产品已经实现同步化,并且大部分供应商的“大中华区”理念让他们减少了供应链的协调和沟通环节。“从去年开始,内地几个做得比较好的电商企业开始进驻香港市场,香港年轻人对网上购物的接受度也比较高。未来我们也计划在门店设置一些VR的场景体验,让门店更加互联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