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全球 / 美股 港股 / 外汇 / 期货 / 黄金 > 中国风险之辩:银行股的春天还是回光返照?

中国风险之辩:银行股的春天还是回光返照?

2017-09-07 16:08  来源:格隆汇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格隆汇

  新周期的争论尚在升温,银行股带动上证指数突破了盘整8个月未能突破的3300点。在新周期的支持者看来,这似乎是市场投给新周期的赞成票。

中国风险之辩:银行股的春天还是回光返照?

  支持银行股上涨的理由有如下几点:信贷需求强劲,贷款利率上升。企业盈利改善,坏账预期减弱。

  对于新周期的讨论,资深的基金经理和交易员大多是觉得相当无聊的,如果用来新周期的名头来说股票牛市,更是相当不靠谱的。产能投资触底回升,这点大家都不否认。然而,产能投资上升,意味着经济总体向上吗?就算经济总体向上,这意味着股票要涨吗?只需要简单的以史为鉴,立即会发现答案都是:否。

  事实上类似的讨论早就发生过,2010年底,某位德高望重的经济学家,判断2011年产能投资向上,企业盈利高位向好,从而判断2011年是股票牛市;而他的同事,一位同样德高望重的策略分析师持不同意见,认为虽然产能投资向好,但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面临下滑,经济存在下滑压力。站在经济大周期拐点前夕,他看空股市。

  事后看,如果看产能投资周期,经济学家并没有看错,2011年制造业投资非常火热,增速高达32%。但看总体经济的话,地产和基建的下滑使得经济总体在下半年转头向下,产能投资并没能撑起所有。落到股票价格上,那么经济学家则是完全错误,2011年4月股市转向向下,全年跌幅22%,毫无疑问是个熊市。

  我们再看当时的银行股,2011年贷款利率持续上行,坏账持续下行也都成立。但银行股先涨后跌,拐点出现在2011年4月,全年下跌4%。在当年取得了明显的相对收益,但也没能实现绝对收益。而之后的几年,则开启了银行股的僵尸模式,持续跑输指数。

  为什么这样?股票市场并非经济活动的同步线性指标,它以领先3-12个月的角度来反应企业的盈利趋势;同时,市场利率的变化也影响股票市场总体的估值水平。2011年的产能投资虽然强,经济总体虽然热,但已经是经济总量向上周期的最后1/3程,股票价格提前于经济3-12个月见顶,反应了未来的变化。经济热度也推升了总体利率水平,对股票估值产生压力。

  这个故事也就过去了7年,并不遥远。但证券市场研究行业最近几年急速膨胀,舞台上已然换了一批人,类似的讨论再次回到聚光灯下,市场越发热闹喧嚣,但认识深度却并未有大的进步。

  让我们再一次以史为鉴,但是把眼光放得远一点,格局站得高一点,从更长期的视角来思考银行业问题,然后落到切实的:银行股价怎么走的问题。

  回顾世界主要大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有一个阶段跟现在的中国较为相似: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储贷危机前夜。

  先看中国。过去10年,中国银行处于利率市场化、金融自由化的过程。到现在,以农商行和城商行为代表的小银行超过1000家,总资产高达60万亿,占银行系统总资产的比例从十年前的7%上升到超过20%,相当于GDP总量。2016年底,随着经济活动的回升,资金需求显著回升,利率大幅上行,边际负债利率上行幅度远大于资产收益上行幅度,众多小银行陷入资产负债利率完全倒挂的境地,生存压力骤升。如果将资产盯市处理,不少小银行很可能已经技术上破产。

  我们再去看十九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1980年初美国共有约4000家由联邦储贷保险公司(FSLIC)提供存款保险的储贷协会,可以理解为业务简单的小银行,总资产约6000亿美元,相当于当时的美国GDP20%多。1980年前后利率大幅上行,小银行的境况从此急剧恶化。1980年,技术上破产的储贷协会不足50家,1981年便上升到100家以上,1982年大幅上升到400家以上。监管并未在早期果断处理小银行的问题,及时破产出清,反而是放松资本管制,允许它们投资更高风险的资产以提高资产收益。于是储贷协会们苟延残喘,从1983年直到1988年,技术上破产的储贷协会一直维持在500家以上,但每年真正破产的储贷协会平均只有50家左右。储贷协会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进一步膨胀恶化。

  我们来看美国主流大银行的股价表现,在1981年中之前,虽然小银行的问题在快速发酵,处于爆发前夜。但大银行股票大多持续上涨且明显跑赢标普500指数的。理由跟当前国内市场看多银行股的逻辑基本一致:信贷需求旺盛,贷款利率上行,企业盈利改善。而且同样类似的是,当时美国旺盛的信贷需求,建立在里根政府前所未有的强财政刺激的背景下,而当前的中国,财政积极的力度也是前所未有。即便只看狭义财政赤字,已经持续高于红线3%GDP,而如果把地方债,融资平台贷款,明股实贷的PPP,用于棚改的专项债等纳入广义财政赤字,那么广义财政赤字可能已经高于10%。

    图:摩根大通银行、富国银行与SP500指数走势对比

  已经过强的财政刺激显然是不可持续的,而高利率对经济中私人部门的抑制经过一段时间便会逐渐显现出来。1981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开始下滑,利率在1981年9月拐头向下,银行股同期拐头下跌,跌幅明显大于指数。1982年美国股市触底回升,开启了新一轮牛市,但银行股在后续的8年始终持续跑输标普500指数,进入僵尸模式,只有震荡没有收益。

  可以说:从1980年到1989年,美国银行股经历了失去的10年。

  这种情况1990年开始突然改变,银行股持续大幅上涨,并大幅跑赢标普500指数,赢来了黄金10年。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后来美国当局改变了做法,果断出清。1988年开始,美国银行业开始了破产潮,当年破产储贷协会近200家,1989更是达到高潮,合计破产超过300家储贷协会。自此,美国银行系统出清完成,踏上了真正的新周期。

  这背后的逻辑是清晰的,陷入技术性破产和旁氏格局的金融机构,一旦在系统里占有相当的比重,如果不能破产出清,那么就会努力的争取活下去。这种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努力,就是低质量的恶性扩张,其结果就是拉高整个行业的负债成本,压低整个行业的资产收益,使得整个行业的生存环境恶化。这就好比银行体系的身体里长了恶性肿瘤,吸食身体的营养,疯狂生长,危害身体的健康。只有切除了肿瘤,才能给其它健康的细胞正常的生长环境。

  没有寒冬就没有春天,没有出清就没有新周期,不去掉腐肉就没有牛市。

  回到当前的中国的银行股。从中短期看,信贷需求短期动量依然向上。但未来却面临着和2011年的中国一样的问题,虽然企业盈利向好支持产能投资向上,但已经过于积极的财政和已经拐头向下的地产销售却构成了隐患。财政的收缩在至今仍没有看到明确的信号,在中期却具有必然性。所以虽然我不敢断定银行股在1个月还是3个月后见顶,但是,且行且珍惜。

  从中长期看,中国的银行系统的问题尚在发酵,出清尚未开始。因此并不会有春天,不会有新周期,不会有长期牛市。当前基于强财政刺激的强信贷需求带动的利率回升,更像是出清前的回光返照。如果我们能够汲取美国曾经的政策错误,果断决策,早日出清,那么春天会来得更早。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