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第三个故事的主角,我想大家再也熟悉不过了,他是高晓松。
高晓松自称“无房户”、坚定的无房主义。因为他的妈妈从小就教育他:不要被一些所谓的财产困住,生活不只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所以,高晓松和他妹妹从小耳濡目染,游走整个世界,却坚决没买房。放到当今国人眼中,就像是精神病院里逃出的行为艺术家。
前阵子,有篇文章特火,题目叫做《高晓松:我为什么不买房?》。
后来,高晓松在微博上辟谣,自己压根儿没有写过鼓励年轻人不买房的文章。
很显然,高晓松在采访中说自己不买房是真,但是,明眼人都应看到,无论高晓松买不买房,一个普通人和“二代”的背景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高晓松出生在清华校园,父母都是那里的教授,儿时家里四周的邻居,随便踹开一家的门,里面住的都是中国顶尖的大知识分子,梁思成、林徽因就住在他们家前面的院子。
换句话说,高晓松出身的家族,社会阶层要比普通人高太多。
然而,在中国的社会,阶层的背景是人与人重要的差别之一,因为各阶层掌握着不同量级的社会资源,这其中除了钱以外,还有思维的认知。
虽然,高晓松经常提到自己“不堪回首”的穷逼往事,比如他弃学跑到天津,身上没钱还被欺负;又如他在《如丧》中写到自己,曾经只身流浪漂泊到厦门,在厦门大学蹭吃蹭住很久。
从高晓松的言语中,你可以看到生活就像一幅名画那般艺术。
对于他来讲,每一个选择都意味着自由,这其中就包括买不买房。
有人说,高晓松之所以不买房,是源自于他的幸运与天分,是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出生的家庭造就的。
我觉得这句话对也不对。
之所以对,是因为他出身的环境,确实带给了他有别于普通人的社会资源,这资源中最宝贵的不是钱,而是丰富的思维与认知。
之所以不对,是因为高晓松并不是不买房,而是他有足够的能力,可以随时分分钟在北京的豪华地段买套房,这可并非是任意一个北大清华的学生能够办到的。
高晓松的所作所为,都不是一个普通人可以借鉴的。
但凡在中国,一个中产以下家庭的孩子,房产同时具备基本的居住属性,以及投资属性,它可能是你家庭中最为重要的社会资源。
或者,在很多人看来,它是支撑一个人生活品质的根本。
所以,普通人哪敢轻易决定不买房,要知道,多数国人需要小心谨慎并加十二分的努力,才能保住自己虽然一般但却安稳的小日子。
因此,作为一个普通人,倘若手中有1000万,究竟是选择象征着“诗和远方”的创业,还是代表着“眼前苟且”的房子?
我想,人生在世,无论哪种选择,它无非都是你自恋时候的一个借口罢了。
5
故事讲完了,该有房的总会有房,该没房的总归没房。
然而对于地大物博的贵国来说,更多人不是在买房,就是在买房的路上。
不知道北京的房价何时能够涨停板,或者说你又在操着哪门子的心?毕竟,涨跌只会影响有交易需求的人。
可惜大部分都是手里有房不能卖,卖了倒是住哪?纸上富贵,谈什么买卖,为的是出门彰显自家有多少资产?
这点犹如国人创业。
“瞧,同行的公司估值又涨了”,“看,我做的方向最近被资本认可”......
炫房价,吹估值,这与通过买iPhone拉近阶级距离的心态并无不同。
所以,倒过头看。
卖房创业的人心中有梦,卖了又买的人玩转套路,真有钱的人买不买无所谓。
经济学常识无法解释北京的高房价,因为市场除了理性,还有群众的感性。这是一个精分的时代,国人一边祈求降低房价,一边哄抢抬高房价。
于是乎,创业成了买房路上的武装,或者说,一个梦想。
有了这个伟大的梦想,人才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在奔赴买房之路上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每逢汽车驶来,人们一拥而上,虽然你有梦想,但还是被饥饿的人挤了下来,望着远去的公交,你安慰自己:没关系,至少你还有梦想,为了梦想,所有的承受都是值得的。
直到有一天,你发现一个不争的真相:
创业≠有房≠有老婆
所以,先买房,还是先创业,这本就是个伪命题。
就像是读书是为了知识,还是为了赚钱。
为了赚钱而读书,你永远也无法从书中获得灵魂的自由与思想的升华,到头来,你只会总结出“读书无用”的荒谬结论。
房子,无法压到一棵智慧的稻草;房子,也无法拯救一个孤寂的灵魂。
这个社会,需要的不是无数的房子,而是充满耐心的智慧。
拥抱生命的涨跌,才能更好的面对未来。
毕竟,任何人的归宿都是“盒子”,而非房子。
然而,这两者最大的差价,就是我们带不走的浪费。
关注财经365(www.caijing365.com),了解更多最新精选财经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