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365讯 就像电商成就了马云,成就邵逸夫的则是影视娱乐。
1
1920年,上海。提起这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或许我们会想到《上海滩》里面的流氓大亨冯敬尧,又或者江湖后进许文强。
然而毕竟风云跌宕,沧海横流,世间岂无英雄。
当时上海滩的风云人物,其中一个就是名叫邵玉轩的宁波商人。
他支持孙中山的革命,在上海工商界颇有名望。
这一年他去世之时,清末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上海滩著名大亨虞洽卿、前苏浙总督卢永祥、民国元老谭延闿等,晚清与民国风云人物纷纷为其题词致哀。
但真正让他无限风光的,是他死后三四十年间,他的小儿子成为华人商界的璀璨明星。
这个小儿子,就是邵逸夫——一个全球华人都不感到陌生的名字。
2
邵逸夫1907年出生于宁波镇海,父亲是上海滩商界名流。
由于是家中第六个孩子,很多场合他被称为“六叔”。
他一生闯荡上海、南洋和香港,是华人世界最知名的电影制片人、慈善家。
就像电商成就了马云,成就邵逸夫的则是影视娱乐。
邵逸夫进入电影业,全因大哥邵醉翁之故。
1922年,邵醉翁从法租界接手了“小舞台”剧场,邵逸夫当时的身份是摄影师。
1925年,邵醉翁创办天一影业,邵氏影业就此起步。
邵逸夫对电影的热爱,在业内几乎无出其右。
二十年代的中国,大部分仍然是无声电影。
为了购买有声电影器材,1931年邵逸夫前往美国,途中轮船触礁沉没,他在海上抱紧一块小舢板漂流一夜才获救。
香港媒体谈到这段创业史说:邵氏王国,是放映机连格摇出来的。
当时播放一部电影,用的都是胶卷放映机。
为了推广邵氏电影,邵逸夫在马来西亚扛着放映机,到处在橡胶工厂给工人们放电影看,身上到处是蚊虫毒蜂叮咬的包。
关于邵逸夫对电影的迷狂,香港四大才子之一、长期任职邵氏的蔡澜曾说,邵逸夫每天只睡5小时,下午小睡一个钟,其余时间全都用来看电影。
他创造的最高记录是,一天看9部电影、一年看700部片子。
邵氏电影有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语,“邵氏出品、必属精品”。
这与邵逸夫的一个习惯有关,那就是烧片子,凡是他觉得拍摄不好的片子看完他都烧掉,每年他烧片子的数量都在几十部。
邵氏电影的拍摄目的只有一个——卖座,群众喜闻乐见的就是好电影,邵氏题材也集中在武侠动作、风月片和轻喜剧上,60年代到80年代早期,香港十大卖座电影中,邵氏往往占据半壁江山。
邵氏电影二十多年间拍摄电影超过1000部,旗下影院200家,每天观众达100万人,被誉为“东方好莱坞”。
3
1967年,邵逸夫作为联合发起人,成立了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这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TVB,这是他在娱乐产业的另一大杰作。
邵逸夫纵横香港娱乐圈的秘诀就是,上游做艺人培训班,中游用合同锁定导演和演员,下游控制电影院。
1971年起开设的,被誉为“港星摇篮”的无线艺人训练班,香港演艺圈“黄金一代”,无线五虎将、周润发、周星驰等都来源于此。
在TVB开播之前,香港的电视台是收费观看的,邵逸夫看到了广告的力量,主张提供免费娱乐,从此看电视成为普通民众可以享受的权利。
TVB作为全球最大的华语频道,制造了《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万人空巷的华语优质电视剧,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据统计,每10个香港人中,就有8人在黄金时段收看TVB翡翠台的节目。
巅峰时期,它拥有香港80%的电视观众,广告业务份额占到75%。
2013年优酷和TVB合作,TVB在优酷创下了80亿播放记录,每一部TVB剧的点击量都达到好几百万,论对流量的总体贡献,TVB剧在所有分类中排名第一。
4
邵逸夫在香港娱乐业纵横捭阖,与擅长造星密切相关。
在1967年之前,华语电影市场几乎是女星的天下,世人熟知的胡蝶、林黛,都是那个时代的“范冰冰”。
后来,一名叫“何观”的影评家,批评邵氏电影说:“太过阴柔,缺阳刚之气,是女星的天下,长此以往,发展不均”。
这位“何观”,就是邵氏四大导演之一的张彻,他对香港电影的贡献,徐克、王家卫、王晶加起来都望尘莫及。
邵氏捧红了张彻,而张彻和倪匡合作,通过一系列武侠动作片,一改电影市场的阴柔气质,给观众带来了阳刚、硬气的武侠动作片。
于是,一代武打巨星狄龙、姜大卫应运而生。
今天的影视市场,能有男星的一席之地,张彻、狄龙、姜大卫和邵逸夫,开辟的电影男星时代功不可没。
当然最值得称道的,是TVB自1971年开始创办的无线艺人培训班,它所培养出的演员,演绎了千万家庭茶余饭后的谈资,造就了无数经典荧屏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