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市场诸多事情都看起来很美,例如转板。企业一旦成功IPO,就能与诸多股东实现财富共赢。
挂牌企业们鱼跃龙门之心急切,纷纷助推转板潮。然而这些纷纷公告要上市辅导的企业也是鱼目混杂、质量不一。
一个例子便是,两年亏损超7000万元,2016年营收不足900万元的太尔科技在2017年6月13日发布上市辅导公告。尽管一些企业业绩明显达不到证监会要求,仍有公司争先恐后开始上市辅导。
解读君不禁想问一句,去IPO这事儿你是认真的吗?
近4成上市辅导企业净利低于3000万
根据2014年证监会发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文件的规定,发行人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发行人是依法设立且持续经营三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按原账面净资产值折股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持续经营时间可以从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之日起计算;
(二)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一千万元;或者最近一年盈利,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五千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者为计算依据;
(三)最近一期末净资产不少于二千万元,且不存在未弥补亏损;
(四)发行后股本总额不少于三千万元。
仅仅上述第二条财务标准就可能将太尔科技挡在IPO大门之外。2016年就亏掉4238.55万元的太尔科技若想要早点IPO,其2017年就得扭亏为盈了,并且营收不能低于5000万元,不然还得等上两年。
实际上,根据证监会的审核标准,实际的财务标准高于管理办法发布的要求。业内要求,创业板上市的净利润要达到3000万以上;主板、中小板净利润必须在5000万以上。
一位资深投行人士认为尽管在实务中有利润在2000万左右的企业过会,但净利在3000万以下的企业IPO会非常困难。
数据显示,在今年年初至今,新三板共有252家公司进入上市辅导期。其中,2016年净利润低于3000万元的企业为97家,占比38.49%;2016年扣非净利低于3000万元的更是多达115家,占比45.63%。
在252家上市辅导企业中,有5家挂牌企业2015年净利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最基本的财务标准,证监会在审核中还重点关注信息披露、规范运作、财务数据真实性、企业独立性等问题,以此来看,实际不符合IPO门槛的挂牌企业占比会更多。
单凭财务指标并不能断定企业是否真心筹划IPO
众所周知,企业从发布上市辅导公告到真正上市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些看起来斗志昂扬的新三板上市辅导企业,究竟如何判断真伪确实一个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单凭财务指标并不能断定企业是否真心筹划IPO。
于今年1月16日公告报送上市辅导的三角防务,其2015年净利亏损1075.68万元,看起来公司在两年之内都无缘IPO,然而2016年该公司净利一下暴涨至6044.51万元,这便达到了证监会要求的“最近一年盈利,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五千万元”的标准。目前,公司的IPO已于7月10日被证监会受理。
联讯证券新三板研究院负责人彭海也表示,“一些挂牌企业目前利润低于证监会要求的财务标准也积极进行上市辅导,一方面是因为未来净利的成长性较好,公司为了节省排队的时间成本事先进行排队。”
如何辨别企业是否真心想去IPO
不过仍有一些迹象可以显示企业可能在假IPO。
一位投行人士表示,上市意味着原始股东手里的股票短时间内迅速升值,因此,在拟IPO阶段如果大股东稀释股权,这家公司IPO的意图值得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新三板某锂电池材料生产商,尽管其业绩也十分优秀,但公司从去年5月份申请IPO辅导至今,仍未完成上市辅导验收。
1月13日,该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计划在接下来两个月内进行减持公司股份,减持数量不超过500万,减持比例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88%。减持目的是为自身资金需求。
自2016年5月份宣布IPO辅导之后,该公司股价在做市转让下一路上涨,控股股东减持期间股价较公布IPO辅导之前上涨超过一倍,控股股东减持完成后5个月内回落了接近25%。
面对IPO后估值可能翻3-4倍甚至更高的情况,实控人进行减持,并不符合常规逻辑。
此外,需要警惕的还有那些辅导期超长的企业。
此前曾有投行人士向解读君透露,新三板公司的IPO辅导期在三至六个月是比较正常的,因一般而言,新三板公司在挂牌过程中就已在财务、公司治理等方面进行了标准化改造。
而一些拟IPO企业出现辅导期超过3年仍未完成验收的情况。数码大方IPO辅导长达45个月后宣布“炒掉”辅导券商平安证券,七维航测辅导31个月无果,现已宣布终止辅导;海典软件从2014年7月开始连续换了两任辅导券商,现在还没结果;中标节能辅导一年半之后放弃IPO计划。
对于超长辅导期的公司,多位业内人士提醒集邮投资者多加警惕。
另外,据菁财资本创始合伙人葛贤通(K先生)介绍,“存在需要清理的三类股东还在活跃做市的企业其IPO意图也需要注意。一般在申报IPO材料之前,企业会做市转协议,二级市场成交量忽然放大,一方面是方便三类股东、做市商、国有成分股顺利退出,同时也避免新的三类股东进入,这是标准动作。”
还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是否对赌协议且没有清理以及公司关键核心人员的变动情况。
“假IPO”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既然明知道自个儿做着转板的“白日梦”,企业为何还要积极上演一出“上市辅导”。
K先生称:“有些发布上市辅导公告可能是希望在二级市场虚晃一枪,所谓的市值管理,或许不排除有些是因为配合融资需要;也可能是对赌的压力,更多在于表明态度,表明我是要IPO的,只是现在还不满足条件,单纯的发个辅导公告。”
简而言之就是,一些企业为了融资或让大股东、关联方顺利退出,忽悠投资者;另一方面是企业签过对赌协议,如果不进行IPO就将面临回购股份或现金赔偿,大股东只好营造IPO“假象”,实则只是在拖延时间。
究其原因,对于企业和券商而言,投入均不多。
据K先生透露,”进行上市辅导的成本也不高,可能就几十万,大部分还是验收后才支付,甚至有的前期不收费。对于券商而言,也没有多少成本,先占坑企业。”
对于投资者,这些看起来很美好的拟IPO企业,到底是一本万利还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可得擦亮眼睛了。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