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业务似乎成了券商业务的众矢之的,不赚钱风险还大。
“年初我们挂牌业务结构大调整,我被逼走了”。杨浩说。
在中信证券做了一年新三板挂牌业务的杨浩,没想过自己会被逼走。一年前,他的直属上司还信誓旦旦说着,“好好干,年终奖少不了”。
今年以来,和杨浩有相似经历的新三板从业者不在少数。挂牌惨淡,IPO加速,无不刺激着券商的神经。新三板业务似乎成了券商业务的众矢之的,不赚钱风险还大。
虽然长期看好新三板,但囿于券商内部短期利润考核,新三板成了很多券商的保留业务。
在IPO加速的情况下,新三板业务无明显优势的券商将资源向IPO集中,而优势券商则可能继续在新三板深耕,它们看中的更多是IPO和挂牌后市场的业务份额。
01
亏钱的事我们不干
去年年底,杨浩他们就接到通知,挂牌团队要被并入投行,以后他们属区域投行了。
听起来,他们高了一个level——投行人向来看不起新三板业务人员。领导还提点他们,别在新三板这棵树上吊死,这是很好的转型机会,要抓住。
显然,属于新三板挂牌业务人员的黄金时代过去了。
2015年、2016年、2017年(截至10月30日)新三板的挂牌公司总数分别为5129家、10613家和11618家,新增挂牌家数分别为3557家、5034家和1455家。
90多家券商只能瓜分1500家公司,这和去年瓜分5000家公司的差距太大了。当年,刚工作不久的杨浩,忙时也要同时跟进两三个项目。
“今年找我们咨询的都是怎么摘牌,你还想着做挂牌业务?”
这句话折射出了新三板挂牌业务的寒冬,来了的都要走,没来的谁还愿来?
杨浩并不愿意过多讲述自己年初的经历。只说必须承认自己确实和投行的要求差一大截,所以他选择了走。
今年以来,和杨浩有相似经历的新三板从业者不在少数。挂牌惨淡,IPO加速,无不刺激着券商的神经。原来一年挂100家,过亿的挂牌收入,养得起几十甚至上百人的团队。
而今年,与去年同期的新增挂牌数量相比,平均减少了近60%,意味着券商们的挂牌收入大幅降低。某种程度上,这并非券商本意,而是这个业务模式不可持续。
券商利润考核,不赚钱的团队养来干嘛?在这背后,就是券商对于新三板业务支持的减少。
于是,新三板挂牌部门并入投行部成了主流,原本背靠投行的挂牌部门选择性放弃新三板,转战IPO。
今年新三板挂牌部门的裁员、转岗、辞职与之前大量的招兵买马形成鲜明对比。
“原来我们部门‘人均年产值’能到200万,现在一个月也立不了两项。”还在杭州做新三板挂牌业务的孙立然告诉读懂君,业绩压力非常大,人员变动非常大。
02
众矢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