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巴士我们报道过不少,滴滴巴士、嗒嗒巴士、嘟嘟巴士、小猪巴士、小龙巴士、接我,以及做企业包车的叮当巴士。这些巴士平台的特点是场景比较垂直,大部分专注上下班班车,其中,最初做上下班班车业务的接我在获得阿里巴巴A轮融资后,开始拓展城市周边游服务。
我近期接触的“微巴”则希望借由核心技术手段,将那些有着相近目的地或出发地的人们智能化统筹,生成动态的巴士线路,以低至出租车1/3的价格,提供“门到门”的微型巴士服务,微巴自2016底在北京上线,首批投入20台车辆,用户已经超过1万。据微巴CEO成政介绍,微巴对标的是美国运营的share-ride服务,包括SuperShuttle、Prime Time、Airport Shuttle等,其已有30年的运营历史。
成政告诉36氪,微巴共有以下几种核心技术:
行驶时间的预测引擎:能够使得车辆在复杂的城市交通环境下按时到达成为可能。
行驶路径规划引擎:可以最大程度优化运力成本和客户体验。
用户需求仿真系统:这也是微巴制定业务和商业规则的决策依据。
先说行驶时间预测引擎,其实用过滴滴打车的乘客都知道,能够准确预计车辆到达时间和行程用时是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巴士也是一样,对此,微巴会基于历史均值库、历史数据进行预测,同时给自己平台规定一个上下界,并最终实测一个旅行时间。
成政告诉36氪,团队自2014年11月份开始组建,2015年3月份完成了核心技术攻克与测试,同年8月完成信息平台开发与测试,2015年11月完成了首次模拟运营,并在去年6月份完成了首轮千万级投资,去年12月份,微巴在首都国际机场上线。
2015年,航空吞吐量到达了9.15亿,如果微巴能达到其中3%的市场占有率,按人均票价39计算,便可以实现盈利。成政算了一笔账,现在每月每车的油耗在7600元,车辆成本7000元,保险1000元,维修保养1000元,高速费520元,还有司机的基本工资8000元,以每月工作26天,每天往返4次计算,微巴每月能够运送21万人,整合率在3.5的情况下所需车辆287辆,单车月收入为2.8万,除去上述成本,能产生3100元的利润。
在市场推广方面,微巴通过BAT广告、定点地面推广、微信微博、品宣推广、以及线下活动等进行,合作伙伴包括亿街区、首创置业、众信旅游、同程旅游、欣燕都等。在用户组成上,其中酒店用户占到31%,为最大头,酒店用户分布经济型43%、舒适型20%、豪华型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