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问题来了,欠的这些钱怎么还呢?
今天,过多的债务会将房企和银行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收益的相关性增大了,但是风险的相关性也在增大。前些日子对于房企借贷比较慷慨的银行,实际上也把自身的金融风险与房地产捆绑在了一起。
对银行来说,房地产行业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大量开发贷款、个人抵押贷款等优质资产,是商业银行非常稳定可靠的投资标的。因此,商业银行往往在房地产业有集中资产配置的激励,银行会为了“追逐优质资产”而选择放宽贷款条件,实际上,等于是国有银行在用借贷来激励房企的土地开发。
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是欠债越多,就越需要拿更多的土地开发,这样才能借贷到新的一笔钱,以便用新借来的钱去还旧账。
这个时候,地产经济已经变成了一个债务游戏,开发带来的巨大库存量能不能被市场短期消化,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拿地开发的资格,现在就等于在赌场拿到筹码的特权。
然而,自去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去库存”成为宏观调控的目标。受此影响,房市目前的增长点在于企业让利给消费者,薄利多销。
易居研究院在研究了多个城市样本以后发现,中国的三线城市,库存问题最为严重,新开发的楼盘销售非常滞缓。而目前房企们的主攻目标,恰恰就是三线城市,这不是直接往枪口上撞吗?
这一严峻的现实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地产行业暴利时代随之结束。于是这就带来另一个问题:在地产业盈利能力越来越弱的今天,房企欠的债却越滚越大,显然会进一步加剧房地产行业债务风险,从而连带影响到银行和整个金融系统。
这是否预示着,由房企债务而引起的“大空头”在不远的未来就会到来呢?
现在,银行系统自身也意识到了房企债务的系统性风险,纷纷采取收紧信贷的政策。
融360监测数据显示,进入四季度以来,超90%以上的中国境内银行表示目前均面临额度不充裕问题,放款时间由以往的15天至60天延长到60天至180天不等,少数银行分支行暂停新增房贷业务受理。
除了实行以上的这些应急政策,银行还有许多别的方法用以消弭、转移其与房企共同的债务风险。
众所周知,房地产企业的开发周期为2至4年,由于周期的规律,这期间房企必然会遇到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影响偿债能力。
在过去,中国的银行业(尤其是中小型银行)解决这个问题的一贯做法是,透过表外融资,先向散户售出高风险的投资产品,然后将所得资金贷予外部的基金经理,这些基金经理再投资于不同的股、债及贷款产品。银行等于是利用中国经济存量中最大的一环“居民储蓄”,来填窟窿,以便继续资助那些陷入困境的客户,主要就是库存过剩、资金不足的地产开发商。
而现在,备受打击和监管的银行表外融资之路显然没有以前好走。当这条偿债的路径不通时,通过股市收割就成为了转移债务风险最为可行的办法。
“中国地产第一股”中国恒大就是典型的例子。恒大的负债率早在两年前就达到314%左右,属于典型的高负债企业。但是,后台很硬的恒大能够通过民生、平安等银行发行永续债的方法,将企业债务转化为权益项,从而在纸面做低了企业的债务,使很多债务变成“隐形”的。
今年上半年恒大的负债率因此下降到了240%,为近四年来最低。这对于在港股上市的公司来说,显然有利。(原标题:6万亿负债 房企迎来2018还债"压力年")想获取更多财经资讯,请关注财经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