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为6.5%,低于3月的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7%,增速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出口同比增长14.3%,低于3月的24.2%;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8.9%,增速比1-3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
看到这些数据,也许有人会认为,中国经济可能又回到下行通道了,可能房地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又出现了,可能又要放松信贷政策了。虽然说,产生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也没有必要过多在意。但有一点必须说明,只看数据、不看结构,只看表面、不看内在,只看形式、不看内容,是很难对中国经济做出科学判断和合理评判的,也是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和秩序优化的。4月份的经济数据确实出现了一定的放缓现象,而这种放缓,显然没有改变“进”的状态,“进”仍然是中国经济的总基调。
就数据本身来看,“进”的基本状态仍然保持得比较好。以工业增加值为例,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5%,仍然保持在6%以上水平。特别是1-4月份工业累计增速仍达到了6.7%,只比一季度微幅回落了0.1个百分点。在此后的时间里,只要稍稍有些改变,就能把“拉”下的补上。更重要的,1-4月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了13.1%和11.5%,增长幅度要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6.4和4.8个百分点。这才是“进”的真正价值所在,也是“进”的希望所在。有这样的数据做支撑,中国经济“进”的状态就一定能够保持得很好。
就改革进程来看,“进”的实际效果明显超出预期。其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最令人期待,也是最充满希望的。在去产能方面,1—4月份,钢铁已去产能3170万吨,煤炭去产能6897万吨,分别完成今年全年目标任务的63.4%和46%;在去库存方面,4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7.2%,降幅比3月末扩大0.8个百分点。4月份70个城市中3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回落,31个城市环比下降或涨幅回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连续7个月回落,4月份比3月份回落2.8个百分点;在降成本方面,1至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的成本为85.25元,同比下降0.15元。要知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关乎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更关乎市场的供需平衡,关乎经济的稳定与健康,关乎经济可持续发展。而改革在推进过程中,甚至会出现因为淘汰落后产能等影响经济数据,但效率是非常明显的,改革对“进”的积极影响,也是超出预期的。
就经济潜力来看,“进”的基础条件更加扎实有效。我们注意到,科技含量高、对经济结构影响大的产业,正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1-4月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同比增长了51.7%,SUV汽车产量增长了21.7%,太阳能电池增长了18.2%,智能手机产量增长了10.9%。这些对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具有重要作用的产业和行业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将对经济增长效率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即便增速放缓,也是新的动能积蓄的放缓,是稳中求进的状态。同时,4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1%,高于工业增速1.6个百分点,也是产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的重要体现。
就社会发展来看,“进”的社会效率也在逐步显现。具体表现在:1-4月份全国新增城镇就业人员达到了465万人,同比多增了22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1.4%,继续保持了平稳态势。如果经济增长的效率不能体现在居民就业和生活改善方面,不能体现在价格水平稳定和购买力增强方面,发展的含金量也会下降。而从1—4月份的情况来看,这方面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经济发展成果转化成社会效率的迹象也是比较清晰的。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民间投资出现了小幅波动。因为,民间投资是衡量发展信心、投资信心十分重要的方面,也是稳中求进必然充分依赖的力量。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民间投资出现反复,是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如去产能过程中有没有出现不公平现象、对民间投资在政策上的扶持不够等等。同时,如何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减少金融风险隐患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影响等,也是需要引起关注的方面。从总体上讲,“进”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基调,决不能因为经济增速略有放缓就再生唱“空”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