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自贸区将继续当好排头兵和先行者,推动上海贸易、航运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稳步发展。其中一大举措是进一步深化集成电路产业保税监管试点,优化现行试点管理模式和操作流程。据上海海关统计资料显示,2016年,上海出口集成电路1130.7亿元,同比增长8.5%,集成电路产业已经成为带动上海进出口的“马车”之一。可见,相关政策的落地,对于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
业内专家透露,集成电路技术40多年来一直按照摩尔定律规律发展,即每隔18个月技术更新一代。每一代技术的更新可使芯片集成度提高1倍,电路性能提高40%。随着摩尔定律近年来逐渐逼近极限,装备国产化对于提升我国集成电路行业竞争力将起到巨大作用。
集成电路产品的应用领域主要分为智能移动终端、通讯、PC和笔记本电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智能移动终端的市场增速好于年初的预期,其他领域如工业互联、汽车电子等增速较好, VR、AR等领域的市场也在培育中。集成电路是高投入行业,国家产业基金投入的重点是集成电路制造企业,通过支持集成电路制造行业来带动集成电路设计及封测行业发展。
在业内人士看来,我国要发展半导体产业,必须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本轮半导体制造业的产能扩张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其中可能将诞生世界级的厂商。
但另一方面,本轮半导体制造业的“繁荣”更多是由地方政府与企业联手催生的。某集成电路公司的一位高管表示,从2015年起,国内宣布新建或计划建设的集成电路8英寸、12英寸生产线合计超过35条,除了中芯国际上海、上海华力微电子二期、长江存储等新建项目外,更多的是二、三线城市地方政府与企业合资的项目,如合肥晶合、厦门联电、福建晋华、淮安德科玛、淮安时代全芯、重庆万国半导体(AOS)、大连宇宙半导体等。有业内人士预计,2017年可能还会有三线甚至四线的城市上马8英寸项目。
在资深业内人士看来,如果所有项目均能如期开展,其投资规模已近万亿,五年后,国内12英寸晶圆产能或将超过100万片/月,可能造成新一轮的产能过剩。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建成12英寸晶圆厂11座,月产能约35万片。
当前中国出口和制造业总产值已经高居世界榜首,但很多高附加值的关键产品和零部件其实仍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而中国每年花费在芯片进口的金额超过1万亿元,耗费已经超过原油。
据海关总署统计,截至2016年10月底,中国集成电路(俗称芯片)的进口金额高达11908亿元人民币,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9.6%。而同期中国的原油进口仅为6078亿元,中国在芯片进口上的花费已经接近原油的两倍。以手机为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0月底,中国智能手机产量高达12.38亿台。差不多占了全球产量的七成。但一些调查表明:手机自主芯片占比不足5%。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院所长叶甜春表示,中国的高端芯片、制造装备、工艺与材料依赖进口,受制于人,必须解决“中国芯”的问题,以支撑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虽然我国芯片产业起步较晚、竞争压力大。但部分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努力摆脱对国外芯片的依赖,自我研发中国“芯”。
业内人士表示,国家应该做更有效的通盘产业规划,对地方政府上马半导体项目,引入评估和监管体系,并对地方基金加强监管。集成电路行业还需要顶层设计出台,才能有序引导行业有序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