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药品在此次谈判中被杀价较为厉害,充分表明政策层面对国产创新药的支持,此举有利于引领产业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创新。
创新药这两年来愈发受高层重视。2015年8月,食药监总局下发的《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给予创新药多项审评便利。
但仅仅是政策还难以为创新药的发展扫清障碍。企业历经千辛万苦、耗尽千金开发出一款新药,当然希望它能带来利润。创利的前提是先得有市场,但目前来看,创新药在我国医药行业中,推广起来有不少困难。在当前的招标体制下,谁的价格低谁就中标,价格竞争之惨烈可想而知。原研药、单独定价药品优势不再。
医院占据八成的药品销售市场,药品进入医院之前得先过省级招标。在地方招标环节,一些不合理的招标制度把许多创新药挡在了门外。一方面,各省的招标过程比较慢,又不定期,最长的为5年一次。这就意味着,在此期间上市的创新药,都不能在这些地方进医院销售。另一方面,由政府主导的药品集中招标的初衷是通过市场竞争,让患者选购质优价廉的药品,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唯低价是取”的趋向,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价格稍高的创新药往往被挡在招标门外。
创新药中标并不意味着就能在医院销售,必须要经过医院药事委员会的审批。药事委员会的审批和药品招标一样,新药审批周期没有统一规定,有的医院药事委员会半年才开一次会,有的两三年才开一次。与此同时,由于药事委员会的成员水平不一,很多医生对我国新研发的靶向药物等了解不多,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药进入医院。
最后是医保关。创新药只有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才能被更多患者选用。现有国家医保目录每4-5年才更新一次,期间上市的创新药只有等医保目录更新时才能被纳入,运气不好的一等就要四五年。此外,现行医保目录内的药品都是按比例报销,这就导致原本价格差距大的同类品种自付部分相差无几,从而变相促使医生和患者选用贵药、进口药,不仅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也让国产的创新药难有用武之地。
由于上述关口的存在,有30%的创新药在上市两年后仍不能进入任何一个省销售;能进入1-5个省销售的创新药,仅占获批总数的25%;能进入15个省销售的不到20%。特别是上市第一年,有超过半数的创新药无法进入任何一个省销售。
人社部这次推出的医保谈判目录,可谓是为国产创新药另辟蹊径,鼓励国内药企创新。恒瑞医药的阿帕替尼、康弘药业的康柏西普等品种甚至给出了超预期的价格。这是对创新者的尊重,也是对知识产权的重视,鼓励国内企业更多地进行新药研发,做出更好更便宜的药品。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