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正以“1+3+7”的新格局铺展开来。在第三批自贸试验区的推进建设中,“复制推广”“学习借鉴”和“改革创新”成为关键词。各地政府部门如何“复制推广”先行经验、“创新”差异化改革,也备受社会瞩目。
此前,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明确了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四川自贸试验区)推动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发的战略定位。
“作为四川自贸试验区的主体,成都自贸试验区建设对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极为关键,是成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大机遇。”成都市工商局外商投资企业注册处处长陈建国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局正对标第一、二批自贸试验区的先行经验,进一步简政放权,推进制度上的“二次创新”和差异化改革,努力提升自贸试验区建设水平,积极营造更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为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支撑。
本报记者了解到,在促进自贸试验区建设方面,成都市工商局正紧锣密鼓地推进并落实四川自贸试验区挂牌前后的各项工作。其中,优化注册登记系统、规范统一自贸试验区企业营业执照、下放登记权限、协调完善自贸试验区办证大厅工商登记服务功能等四川自贸试验区挂牌前的重点工作已经完成。
同时,四川自贸试验区挂牌后的一系列重点工作也在推进中,如优化完善各项改革创新内容、实时统计反馈成都自贸试验区内市场主体发展数据等举措,都得到了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
从统计数据来看,截至5月中旬,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片区共新登记注册各类企业3308家(内资企业3283家,外资企业25家),注册资本370.25亿元(内资企业注册资本367.89亿元,外资企业注册资本2.36亿元),“自贸效应”凸显,市场反应活跃。
陈建国告诉本报记者,对企业进行活跃度分析等举措,是成都市工商局助力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创新改革事项之一;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等举措,则是成都市工商局在复制推广第一、二批自贸试验区先行经验基础上的差异化改革。
例如,在商事制度改革方面,成都市工商局实行企业集群注册登记管理制度。按照《成都市企业集群注册登记管理办法》,全面实行“一址多照”“一照多址”,通过企业住所托管登记新模式,鼓励自贸试验区内企业集群注册、集聚发展。截至2017年5月中旬,成都市共办理企业集群登记7305户。
同时,深入实施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改革,制定出台《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切实放宽企业名称登记管理限制、创新推出“互联网+”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改革政策。截至2017年4月末,成都市已办理“无纸化”网上核名5171户。
此外,成都市工商局还全面开展企业简易注销登记管理,进一步放宽企业住所登记条件,在自贸试验区内统一开展住所申报承诺+负面清单管理登记改革试点,并进一步深化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
“在商事制度改革方面,我们还会从两方面着手。”陈建国告诉本报记者,“一是依照‘放管服’的要求继续‘降门槛’,进一步推进市场准入的便利化、效率化。其中,‘多证合一’改革是今年的重点工作。二是配合相关部门推进证照分离改革。作为‘先照后证’的升级版,证照分离改革将进一步减少仍然保留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对保留的30多项前置审批进行再压缩。”
同时,陈建国还指出,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如今也面临着重大的考验。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和放开,使相关部门的监管压力逐渐加大,如何精准有效地进行事中事后监管,也成为各相关部门最为关注的问题。
本报记者了解到,在强化企业事中事后监管方面,成都市工商局启动了事中事后监管平台建设和市场主体信用积分制管理工作,同时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工作机制和模式,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在中国(四川)自由贸易区成都片区开展“百千万”市场主体信息诚信公示示范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企业事中事后监管社会共治试点工作方案》。
其中,成都市工商局正在启动的市场主体信用积分管理制度,即是将企业的信用量化为分值,整合各个部门对企业的信用评分后,通过分值的多少来体现企业的信用等级,从而达到更加精准监管的目的。
“事中事后监管平台的建设至关重要,信用监管将会是未来一系列监管工作的核心抓手。”陈建国强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