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电矛盾由来已久,在央企整合的大背景下,一种新的可能性正在尝试。
近期市场热议的话题是呼之欲出的“中国神电”。虽然还没有明确宣布,但各种迹象已经比较明显。中国神华(601088.SH)、国电电力(600795.SH)4日发布了几乎一模一样的重大事项公告,均称2日接到控股股东通知,获悉其拟筹划涉及本公司的重大事项,且该事项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尚需获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两家公司均于5日起停牌。凑巧的是,就在中国神华、国电电力接到控股股东通知的同一天,国资委在新闻吹风会上透露,未来央企集团层面的重组将更多发生在煤电、重型装备制造、钢铁等重点领域,国资委将“稳妥推进”。
事实上,我国的能源央企有着极大的重组需求。其中,煤电两个领域正是比较迫切的。
今年3月份,宁夏七大电企向自治区经信委上书,称由于煤价大涨,电量下滑,火电企业已处于全面亏损的状态,希望能尽快降低煤价。同时,七大电企还建议政府协调减少直接交易电价让利幅度或暂缓直接交易。此事反映出煤电双方的矛盾之尖锐。
本报当时在社论《煤电矛盾或可从股权破局》中提出,可以在股权层面推进煤电企业相互整合,使之成为利益共生体。此次“中国神电”式的重组,正是这样一个有益的尝试。
“中国神电”产业深化的意义很明显。
火电和煤炭行业之间供需矛盾一直是困扰行业的长期问题之一。煤价涨时矛盾显性化,而在煤炭价格下行期间,火电企业受制于电网也并未将煤炭价格的降幅完全显现到终端消费者的消费电价上。如果神华与其他电企合并,对于一定程度上消除煤电紧张关系、实现煤电风险对冲、建立煤电路运一体化大型能源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具有积极意义。推而广之,目前国内很多能源央企业务重复,不少可以进行重组。通过重组合并,可以有效减少重复建设和无效投资,做强做大,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这正是这一轮央企整合的产业深化意义所在。十八大以来,国资委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吸收合并、共建共享,推动了15对28家中央企业重组整合,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已经调整到102家。
国资委6月2日召开国企改革吹风会总结了国企改革相关任务的最新进展,并透露下一步将稳妥推进煤电、重型装备制造、钢铁等领域重组,探索海外资产整合,集中资源形成合力,更好发挥协同效应。
这就意味着此次央企整合具有对内对外的双重意义。结合此前的多个央企重组案例,总体上可以总结为四个点:提高行业集中度,加强主业,增强国际竞争力,产业链优势互补。
以钢铁为例,过剩行业应提高集中度,兼顾去产能与增强国际竞争力。当前中国钢铁行业集中度远低于美日韩,可见高行业集中度在美日韩是殊途同归的结果。此外,钢铁行业低集中度与上游寡头垄断格局存在天然矛盾。当然,过剩产能行业并非简单地一减了之,应伴随有效实现规模经济乃至升级,提质增效。
产业链结合也是本轮兼并重组特征,有助于发挥协同效应,提高国际竞争力(如五矿与中冶的结合)。除了参与重组的企业,央企自身多集中在上中游及公用品提供上,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也利于在国际市场上发挥协同效应,共同服务于一带一路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