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被认为架空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被财政部叫停,业内普遍认为这将利好PPP模式。
近日,财政部以“加急”文件的形式印发了《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下称《通知》),封杀地方政府通过伪装政府购买服务形式融资上项目,化解由此隐形增加的债务风险。
《通知》首次列出了地方政府购买服务负面清单,铁路、公路、机场、水电煤气等基础设施和储备土地前期开发,农田水利等建设工程都被囊括在内,建设工程与服务打包的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也被禁止。
另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行为也被严禁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PPP专家、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飞告诉第一财经,由于不愿受到PPP规则等各方面约束,地方不少基础设施项目都采用简单的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去做,这事实上架空了PPP模式,并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在《通知》堵住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违法违规融资这一渠道后,大量的公益类项目会通过PPP模式进行操作,这对PPP是一个利好。
其实早在前年,不少业内人士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将政府采购工程包装成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通过委托代建等方式,约定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支付建设资金,而这类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在2015年下半年开始愈演愈烈,成为地方政府进行公益类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一种主要方式。
2016年6月,国家审计署《2015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称,有的地方出现一些隐性债务,内蒙古等4个省份在委托代建项目中,约定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支付建设资金,涉及融资175.65亿元。
刘飞分析,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盛行,主要是地方政府和投资人都认为这种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可以实现基础设施的融资目的,同时还可规避PPP“复杂繁琐”的操作和审批流程,也不受1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限制。
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隐藏的财政风险已被官方意识到。上述《通知》更是列出负面清单叫停这一违规融资渠道。
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守清告诉第一财经,《通知》本质上是要求严格按照PPP流程和要求来做真PPP项目,而不能用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绕过PPP。
刘飞表示,由于一些基建项目包装成政府购买服务形式落地快,部分金融机构有三分之二的钱都投到了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剩下三分之一的资金才投PPP项目。而此次《通知》将政府购买服务歪门堵住,金融机构原来投到政府购买服务里面的钱将转移到PPP,因而利好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