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的专业性、敏锐度越来越高
古墓盗掘犯罪背后往往是家族式、集团式、职业式作案,由于利润极大,此案中就有嫌犯曾因盗墓被判刑10年,出狱后居然又重操旧业。此外,盗墓者的专业性、敏锐度也越来越高,有人专门研究全国重要古墓葬分布,密切关注考古界动态,时常出现“考古队前脚勘探结束,盗墓者后脚就赶到”现象。
被追回的汉代黑陶俑
“反侦查”上下层互不知道姓名
同时,盗墓者的“反侦查”意识极强,上下层之间大多单线联系,互不知道彼此姓名,多以绰号相称,且时常变换手机号码,作案时,看到外地的车牌号都会很警觉。另外,为避免留下犯罪证据,盗墓者买卖都使用现金交易。
从苦力到贩卖 盗墓者分工缜密
由此可见,盗墓其实是专业而严密的行动,甚至还衍生出“行业结构图”,位于最底层的被称为“苦力”,就是亲身下到墓中盗掘的直接行为人,而他们的获利也最低;其次是“腿子”,属文物盗掘的“项目经理”,由他来编组人员盗墓;再往上则是更高级别的盗墓组织者或文物商贩“支锅”,最后,这些盗出的文物流向高价收购文物者“掌眼”手中。
陕西省淳化县公安局在发布会现场展示被追回的文物
皇陵太大警难守引无人机巡查
陕西是文物大省,盗墓发生频率较高,淳化县公安指出,以皇陵为例,开车巡视一圈就要数小时,盗墓者往往利用时间差下手,甚至破坏监控设备。业内人士建议,可引进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同时,也要扩大打击下游非法文物买卖,从交易端切断源头。
每10座墓穴就有8座遭过劫掠
2016年中国国家文物局通报了103起墓葬被盗和文物失窃案件。专家认为,未被发现的案件更多,中国每10座墓穴就有8座遭过劫掠。帝王文化遗产丰富的河南、陕西和山西尤其严重。“河南几乎被挖空了”写过多本盗墓题材的畅销书的倪方六说。
国家文物局和公安部委托全国文物犯罪信息中心成立“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
遏止文物被盗陆创平台搜资料
为遏止文物被盗,日前“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上线,海内外公众如果获悉涉及被盗、遗失文物去向的有关线索,都可在平台直接举报,目前已在19省收集2230多件信息。
从网站上看到,主页上展示着被盗文物的照片,明确显示文物名称、发布编号、文物类型、年代、尺寸、质量、工艺技法、被盗详址、被盗日期、立案单位等多项信息。这个平台上文物的信息会上传到国际刑警组织被盗艺术品数据库,加强国际执法合作和海外流失文物追查工作。
关注财经365(www.caijing365.com),了解更多最新精选财经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