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稳步推进金融去杠杆的战略考量
一是金融杠杆率存在的合理区间是施策的重要考量。这意味着金融杠杆率并不是越低越好,去杠杆的目标也不是将杠杆率降至零。一定程度上的杠杆水平不仅能活跃金融市场,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同时有助于服务实体经济,维持实体经济发展所需的流动性和融资方式,提高中高端层面的金融资源供给。需要注意的是,实际操作中应把握金融去杠杆“稳中求进”的节奏和力度,在抑泡沫和稳增长之间,注重“疏堵并举”,严格堵住资金流向高风险领域,减少金融资源的无效供给,但需避免矫枉过正,造成流动性缺乏和压缩正常信贷规模,以致陷入“债务—通缩”困境。
二是未来央行有必要继续根据金融去杠杆的实际需要采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流动性进行“精准”调节,如2017年6月美联储加息和缩表背景下央行采用逆回购的市场操作。此外,流动性较好的资产去杠杆化进程较快,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去杠杆化进程较慢,而且难度较大,像委外、非标这些流动性差的资产的去杠杆化进程,将是下一阶段金融去杠杆需要啃的“硬骨头”,这同时也是央行在调节流动性满足金融去杠杆需求中应重点把握的。
三是加强对银行表外负债进行资本金计提和补提工作。金融去杠杆针对的是绕道监管的表外负债,在外部货币环境宽松下容易通过加杠杆的方式进行套利,从而提高表外投资的收益率。由于表外负债与表内一样也存在刚性兑付的属性,应需要纳入统一的资本计提和补提框架中,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表外负债对应的底层资产的质量进行差异化补损,以巩固金融去杠杆的成果。
四是随着金融去杠杆的稳步推进,银行理财资金可以通过调整投资策略摆布金融资产。由于投资债券市场容易抬升金融杠杆率,因此可以将投资方向调整为权益市场类金融产品。
详解“金融去杠杆”的内生逻辑
非银行类的金融机构的负债率高,资产期限与负债错配严重的问题就是金融去杠杆。据观察商业银行体系的资产结构,非银金融机构的融资规模,在2005年底才刚刚突破1万亿,到2012年底突破5万亿,占资产比重4%,2014年之后开始突飞猛进,截止2016年已超过26.5万亿,占商业银行总资产比重接近12%。如果再考虑银行间往来,那么在商业银行资产中,25%以上的资产是对金融部门的融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根据这个找到了金融部类内部的融资活动,这也是各界对于“金融空转”、“脱实向虚”担忧所在。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作者自行计算
但是假如降低非银金融机构的融资杠杆和降低金融部门整体的杠杆一样,在有政策纠正,就相当于是“一人得病,全体吃药”,结果是纠正局部风险,总是被系统性的市场波动打断,例如“钱荒”、“债跌”、“股灾”以及随后的救市。
一个基本判断是:依靠很多的金融活动,中国经济在本次危机中的恢复,这也是造成GDP名义和实际增长间差异的主因,反映出如果金融活动的增加,不能通过资金配置效率和财富效应,最终渗透到分配领域和生产消费领域,GDP实际复苏进程会很慢。反观本次危机后,美国经济复苏进程加快的原因之一,就是美联储的“量化宽松”带动下金融活动成功地向分配领域和生产消费领域渗透。